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3.58
  • 期刊

被噤聲的台灣意識:台語文學的發展、史論建構與民族想像(一)

摘要


1980年代初期,受著黨外反對運動所激發ê「台灣意識」,沓沓仔(tauh-tauh-á)成做台灣社會推捒「本土化」ê基礎。Tī台灣這ê島嶼頂面所產生ê文學,也總算跟綴台灣民族主義ê發展,對「鄉土文學」ê前身「正名」做「台灣文學」。對日治時期開始,「語言」tī台灣民族認同形成ê過程當中成做一項充分條件,使得台灣ê文學kap文化實踐無法度參「台語」、「台灣話」脫離關係。但是真怪奇ê所在是,無論是戰前ê白話字文學、台灣話文運動,或者是戰後經過寧靜革命,直到1980年代才有法度發聲ê台語文學,tī「以台灣為中心」ê台灣文學史內底,suah差不多攏hông忽略、抹消。究竟予戰後國民黨官方所改稱ê閩南語,或者是客家族群所稱呼ê福佬/鶴佬/河洛話,是按怎對日本時代以來ê台灣歷史當中成做「台語」、「台灣話」?因何tī台灣文學史內底,包括台語在內ê本土語言文學hông「消音」,suah koh因為「台語」ê定義引起關係族群、民族認同ê矛盾kap爭論,而且到今攏猶無法度解決?本研究以後設歷史學(Metahistory)ê觀點,結合民族主義研究對民族認同、語言kap族群文化等等變項ê觀察,開展對台灣文學史論ê解構、分析kap比較,梳理台灣文學ê發展kap台灣民族主義ê起興,按怎面對本土語言kap文化經過戰前、戰後國語運動ê挫傷?另外,台語文學對「方言文學」走脫出來,koh對台灣人追求主體性、自主性ê民族認同,提出啥物款ê反省kap展望?本文首先用「戰前台語文學」ê眼界,重新檢視台灣tī全球化ê情境當中,自17世紀以來對西方現代性ê受容、透濫kap實踐,並且深入討論「台灣話」ê文學跤跡,按怎tī戰後國民黨中國民族主義之下ê語言政治kap文學史敘事內底漸漸hông抹除。在獨尊「國語」、貶低「方言」ê語言政治當中,「鄉土文學」透濫、收編方言ê文類成規,阻礙台灣作家對本土語言ê後殖民想像,tī這款條件之下所浮現ê「台灣意識」,承認華語文學體制ê合法性,延續殖民者壓逼、收編本土語言ê語際關係,suah來形成台灣族群kap民族認同ê矛盾。台語文學也因為按呢,tī戰前、後斷裂ê歷史空縫之中重建主體性,也對台灣文學發出「再」正名ê呼聲,替台灣文學kap台灣民族認同確立多元文化、互相成做主體ê內涵kap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