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17.176
  • 期刊

「道」的保存與實踐-論《老子》對儒家政治思想的省思

摘要


中國哲學史上各家的思想體系,對於「道」的定義之差異,同時也表現著不同的哲學家對宇宙人生理解的基本觀念。其中道家《老子》學所定義的「道體」是「無」,故在人生應世的態度上倡導守柔、不爭、謙退等思考方式,以往學術界一向有將該書當成權謀之書的說法,這很明顯地是受到了《韓非子》一書對老子學的詮釋所致。但不論《老子》的本意為何,若是觀察中國的經典詮釋史,從漢代儒法整合、魏晉玄佛交涉、以至於宋代以後的三教會通,都是因應著當代的需要去詮釋古籍,以創發出新生的意義,並同時去回應每個當代,逐漸層累成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有機體。華族傳統的政治思維以往一向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這也使得華夏政府體制即使有著不可避免的「必要之惡」,卻仍然能夠維持一種穩定的社會體系,以使「社會公利」得以生養與發展。但至清末以降,儒家的思想體系,卻一再遭受到了各種不堪的打擊,於是,當今學界開始嘗試省思如何「反省治療」儒家思想的異化、以至於廢棄?那麼,道家《老子》這一套從個人生命出發、以至生活世界實踐的哲學體系,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若想要完成儒家「人文化成」的使命,應該適合擺放在怎樣的定位呢?故本文將逐章開展論述《老子》的政治哲學為何?首章論儒家人文化成的理想性失落,兼論《老子》「境界形態的形上學」以接引論述後章的「政治觀」;次章論述道家此種由形上開展至形下作為的「政治論」,並說明《老子》只是以「正言若反」的論述策略來說明他的哲學內涵而己,此並非反對「聖智仁義」等德行,而是對儒家思想扭曲異化的一種反思而己,並從哲學角度論「儒、道互補」的義理結構;再次章則論述,若由《老子》政治哲學的見解,故可知其亦絕非權謀之書,以人類生活的歷史世界來反省,應該如何解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困境?終章則以當代知識份子的自我期許,來對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做出回應作結。

關鍵字

存有 創生 異化 互補 保存 實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