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203.116
  • 期刊

論白先勇《遊園驚夢》劇本及其召喚結構

摘要


白先勇於1966 年創作短篇小說《遊園驚夢》,運用意識流手法,表現現實與回憶的時空轉換。十多年後契機之下與劇場導演楊世彭、黃以功合作將其改編為舞台劇劇本,1982 年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大獲好評。同年也在台灣出版《遊園驚夢》單行本(包含劇本、小說及數篇文章),隔年兩岸巡演,獲得滿堂喝采。《遊園驚夢》小說最大的文學成就是成功運用意識流手法回溯過去,然而舞台上最講究戲劇效果,獨白的方式是否可以完全勝任呢?或者是還有其他的元素幫助戲劇效果的呈現呢?因此,本文借用伊瑟(Wolfgang Iser, 1926—2007,德)的效應理論觀點,意在探討《遊園驚夢》劇本的改編及其改編後所形成的召喚結構。本文認為《遊園驚夢》劇本最大的召喚結構在於情節的新增與組織策略、角色身的改變、人物對話的游移視角以及人物角色的活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