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24.143

摘要


在臺灣戲劇發展進程中,約自1900年起報紙媒體即有稱為「白字戲」的演出,至1918年起則「泉州白字戲」、「潮州白字戲」常出現報端。1920年代起,「白字七子班」、「南管白字戲」、「改良白字戲」、「男女白字戲」等名稱常於報載史料中出現,甚至歌仔戲班初期的演出亦被稱為「白字戲」。此種情形,本文認為除了明確指出「泉州」或「潮州」的白字戲班之外,其餘的應都是以「島語」唱唸,「觀眾易曉」的本地白字戲。即如林鋒雄所說「臺灣地區的白字戲,是泛指由大陸地區傳至台灣後,在說白部份改用觀眾人人可懂的台灣日常語言的戲曲。」本文在此基礎上,考查戲劇用語中,「白字」係對「正音」而言,以官方語言唱唸的稱「官音戲」或「正音戲」,而以當地語言唱唸的,即稱「白字戲」等義涵,舉實例說明此新興的「白字戲」應以「臺灣白字戲」名之,一清混淆,並區隔它與歌仔戲不同之處。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梁真瑜(2009)。臺灣亂彈戲曲白字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902200912314400

延伸閱讀


  • 郭元興(2019)。發現臺灣 戲劇導覽臺灣博物季刊38(4),82-85。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50629002-201912-202004200006-202004200006-82-85
  • 楊永智(2012)。臺灣民俗版畫研究歷程試論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1),129-148。https://doi.org/10.29508/CDFA.201207.0006
  • 謝宗榮(2002)。臺灣傳統工藝體系初探研究與動態(6),117-127。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a0000116-200206-x-6-117-127-a
  • 葉修顯(2015)。臺灣「合唱劇場」初探。載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主編),2015跨界對談10-表演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7-97)。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230427001-N202304270014-00005
  • 劉世閔(2013)。臺灣學校關說文化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4),72-7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30114001-201304-201304030041-201304030041-72-79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