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79.94

摘要


在臺灣戲劇發展進程中,約自1900年起報紙媒體即有稱為「白字戲」的演出,至1918年起則「泉州白字戲」、「潮州白字戲」常出現報端。1920年代起,「白字七子班」、「南管白字戲」、「改良白字戲」、「男女白字戲」等名稱常於報載史料中出現,甚至歌仔戲班初期的演出亦被稱為「白字戲」。此種情形,本文認為除了明確指出「泉州」或「潮州」的白字戲班之外,其餘的應都是以「島語」唱唸,「觀眾易曉」的本地白字戲。即如林鋒雄所說「臺灣地區的白字戲,是泛指由大陸地區傳至台灣後,在說白部份改用觀眾人人可懂的台灣日常語言的戲曲。」本文在此基礎上,考查戲劇用語中,「白字」係對「正音」而言,以官方語言唱唸的稱「官音戲」或「正音戲」,而以當地語言唱唸的,即稱「白字戲」等義涵,舉實例說明此新興的「白字戲」應以「臺灣白字戲」名之,一清混淆,並區隔它與歌仔戲不同之處。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梁真瑜(2009)。臺灣亂彈戲曲白字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902200912314400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