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05.31
  • 期刊

臺灣龍舟競渡的民俗書寫-水上辟邪與陰陽

摘要


自古以來,龍是天子之象徵,皇帝所穿是龍袍,所坐是龍椅,所撐是龍拐,所臥是龍床。實則龍的意象,有高高在上的一面,所謂飛龍在天,是也;也有平凡的一面,與庶民生活習習相關者,舉凡龍神、龍脈、龍舟、龍陣、龍燈等,在台灣皆可見到其蹤影。所謂龍脈者,山龍地脈也,以山形之走勢,喻之為龍,此地龍無疑,與飛龍在天的龍,自不相同。龍神常見奉祀於客家人宅中神龕下,類如褔佬人之地基主,但客家人有時也以龍神稱呼福德正神(土地公),有謂褔德龍神者,可見其為土地信仰之一端。龍陣是舞龍之陣,由數人舉布製之龍頭與龍身,行繞舞之,前並有龍珠為導。龍燈會或稱「迎龍燈」,在台灣已不多見,往昔是街市中正月半元宵夜的一種活動,以燈飾龍,夜晚遊街舞動,煞是可觀。而龍舟是端午的一種重要習俗,自古至今,此俗不廢。以上所舉,無論天上之龍,或地面/地底之龍,僅有龍舟與水有關聯。本文將透過清代與日治時期的文獻,探討台灣划龍舟的民俗書寫,及此一民俗活動在其儀式的本質意義之外,透過民俗書寫,所呈現的兩個時期不同的面貌。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