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57.186
  • 期刊
  • OpenAccess

以日本為例-論「環境保全型農業」之啟示

摘要


從二十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起,依靠石油動力機械、農藥,化肥和工業技術精進,使發達國家創造了農業增產的奇蹟,但同時也帶來了土壤退化、地下水污染、農藥污染、氣候異常、病蟲害嚴重和資源破壞等一系列環境資源等方面的負面效應。面對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實,人們開始反思和重新審視農業的發展模式,尋求新的農業發展途徑,各種各樣的替代農業模式便由此而生。而在台灣蔬菜生產模式,即以全年連續性栽培為主,所以容易因施肥及噴灑農藥等農事操作不慎,致使栽培環境惡化,面臨生產困難之瓶頸及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等問題。所謂「環境保全型農業」就是環保型和生態型農業,指在栽培農作物時,不使用或儘量少使用農藥和化肥,以此謀求人與自然的親和。換言之,其主要類型包含減化肥、減農藥栽培型、持續農業型及有機農業型。各類型分述如下:1.減化肥、減農藥栽培型:主要是利用現有之技術,在保證產量、品質不下降的前提下,確定環境容量和環境標準,控制環境容量內農業生產對生產技術環境、農業環境的影響,合理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以減輕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降低食品中有毒物質含量。2.持續農業型:通過充分地利用當地的有機資源,對農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減輕環境負荷。如將家畜糞便經堆放發酵後就地還田作為肥料使用、將污水經處理後得到的再生水用於農業灌溉等,這都是充分利用農業再生資源較有效、經濟的措施。3.有機農業型:在生產中不採用通過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維持農業生產過程的持續穩定。日本為首倡「環境保全型農業」國家,從整體環境保護及生態平衡為出點,發展「環境保全型農業」。希藉由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資料整理,就其觀念、理論之建立,政策之形成及執行,技術之開發與應用加以學習,供台灣發展有機農業、永續農業、合理化施肥、吉園圃、產銷履歷及優良品牌等等之農業政策訂定參考之應用。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廖憶華(2014)。日本與台灣農業環境政策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4.0048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