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86.172
  • 期刊

集水區埤塘演變及其對滯洪潛在影響—以台南橋頭港橋上游集水區為例

摘要


本研究以台南橋頭港橋上游集水區為研究區域,探討埤塘變遷(包含農塘與魚塭兩大類)及其存在對降低洪峰的潛在效果。此研究區域可分為菁埔埤排水、南廍排水及瓦瑤埤排水等三個子集水區。首先分析埤塘1904年至2018年間的變遷,然後使用SWMM模式,以2018年研究區域地文條件(地形、高程、排水路、土地利用及埤塘分布)為基礎,在五種埤塘滯洪情境(方案一至方案五)及四種重現期(2、5、10及25年)暴雨條件下,模擬前述3個子集水區的地表逕流及減洪效果。方案一假設埤塘(農塘及魚塭)都不可用於滯洪、方案二假設只有農塘可用於滯洪(滯洪水深為1.0m)、方案三假設只有魚塭都可用於滯洪(滯洪水深0.5m)、方案四假設農塘及魚塭都可用於滯洪(滯洪水深分別為1.0m及0.5m)、及方案五增加農塘及魚塭可滯洪水深0.5m。模擬結果顯示埤塘(農塘與魚塭)具有顯著減洪效果,對於較小重現期暴雨事件其滯洪效果尤佳。方案五是防災超前佈署方案,暴雨前先將埤塘水位降低0.5m,增加埤塘滯洪能力,結果顯示增加埤塘可滯洪水深可大幅降低洪峰流量。縮減埤塘面積或降低埤塘滯洪能力將導洪峰流量的增加,增加渠道溢堤淹水風險;反之,增加埤塘面積或增加埤塘滯洪水深可顯著提升減洪效果。

關鍵字

埤塘 SWMM模式 滯洪水深 洪峰 減洪

參考文獻


林玲珠(2013),「因應氣候變遷應致力埤塘復育」,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郭櫻慧(2015),「臺北市南港三大埤塘的變遷探究」,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方偉達(2015),「埤塘濕地歷史變遷管理數位模式之探討」,濕地學刊,第 4 卷,第 1 期。
閻克勤、蔡宜穎、紀思寧(2014),「影響桃園市埤塘土地利用變遷因素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第 15 卷,第 2/3 期,第 193-214 頁。
林暐淳(2015),「遙測影像應用於桃園地區埤塘之變遷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鄭克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