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70.174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獸迷的主體困境與書寫職權-反思臺獸研NTUGC社課網路論戰

摘要


獸迷(Furries;ケモナー)是對擬人動物(anthropomorphic animals)角色感興趣的粉絲(Gerbasi et al. 2008; Roberts et al. 2015),源於美國1970年代晚期的科幻迷文化(Science-Fiction Fandom),臺灣於2000年代初期在網路上形成社群。臺灣獸人文化研究社(簡稱臺獸研)為一個由獸迷並以「為獸迷書寫獸圈」為志業的研究型同好社團。2022年5月,本文兩位作者所屬的臺獸研應台大男同性戀社(NTUGayChat;下稱NTUGC)邀請進行社課演講;因應NTUGC設計的內容,在社課結束後非但未引起共鳴,而是受到臺灣獸迷社群廣泛地批評。社課開始前的文案爭議、標題爭議及社課結束過後的網路論戰,都顯示了臺灣獸迷社群並未與臺獸研共享對於「『獸』對某些男同性戀而言僅為一種美學偏好」此種認識論的焦慮。臺灣獸迷社群對於其主體性的論述或書寫的缺席,使得獸迷社群內部的公共性,或對於鉅觀性別政治的公共性無法萌生;導致獸迷身份主體性的不確定,也使得其在臺灣性別政治及酷兒運動歷史中從未被重視及討論。而網路論戰中,臺獸研被認為有「研究」責任的同好社團的反饋與批評,則顯示了臺獸研在粉絲社群內的書寫職權與倫理問題。本文以網路民族誌為方法回顧本次炎上事件,並提出粉絲社群的網路論戰(炎上)背後的文化脈絡,由此反思迷學者如何進行田野工作。本文也將基於臺獸研對於獸人文化逐漸被認識的過程之觀察,討論獸迷社群內部的性別生產機制、獸迷文化的性制(sexuality)與男同性戀的逐漸同步、並指摘獸迷社群內部對陰性氣質與陰性處境的貶抑;並針對男同性戀向的文化商品對獸迷社群經濟的新興重視、男同性戀社群將「獸圈」視為另類男同志實踐的方式,忽略獸迷社群內既有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現象提出分析。本文可對次文化主流化進程研究與書寫提供參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