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54.178
  • 期刊

國小教師實施科技領域教學之意願-以高雄市國小為例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Implement the New Technology Area Curricula: A Preliminary Study in Kaohsiung

摘要


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課程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然而在國小階段並無規劃科技領域之必修時數,而是建議融入於各學科之中,或於彈性學習課程或社團中實施。因此,面對新課綱,第一線的國小教師扮演了落實科技領域課程的關鍵角色。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教師實施科技領域/生活科技教學的意願,以計畫行為理論及教師自我效能理論為基礎,發展「國小教師實施科技領域/生活科技課程之意願調查問卷」,以高雄市地區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便利抽樣,施測方式為網路問卷與紙本問卷,共回收了203份有效問卷,藉以深入了解影響教師實施生活科技課程意願之關鍵。依據研究分析,歸納三點結論如後:(1)國小教師對於實施科技領域教學具有正向的認同及意願。(2)國小教師實施科技領域教學之意願會因性別及年齡不同而有所差異,整體而言,男教師實施科技領域教學之意願高於女教師,而年輕教師實施科技領域教學之意願高於資深教師。(3)國小教師實施生活科技教學之行為意向會受「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及「教師自我效能」影響,其中「主觀規範」及「知覺行為控制」的關聯性較高。

參考文獻


王國川(1998)。計畫行為理論各成份量表之設計、發展與建立-以青少年無照騎車行為之研究為例。師大學報教育類,43(2),67-91。
何糧朱(2012)。高職「餐旅英文與會話」課程教師教學意願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整合自我效能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隆盛(2004)。科技教育的課題與展望。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7),26-29。
邢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台東縣。

被引用紀錄


范斯淳、陳君瑜(2021)。第二專長教師投入生活科技教育之動機、課程意識建構與教學實踐初探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6(3),31-59。https://doi.org/10.6209/JORIES.202109_66(3).000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