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片頭首爾古今景觀變遷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也讓我對生活空間-虎尾的歷史變遷產生好奇,在蒐集、閱讀相關資料後,發現以往文獻資料多著墨於歷史發展,而較少從地理空間角度進行統整,本文欲從時間的脈絡,透過文獻與地圖,利用SuperGIS的疊圖分析功能,探討虎尾市街在空間發展上的變遷。虎尾地名由來與平埔族「華武壟社」有關,明鄭時期漢人至此開墾,今日的虎尾市街在日治初期多為荒地,只見五間厝與後庄聚落,1906年大日本株式會社選擇在此設立製糖廠,鄰近地區也隨之開墾為蔗作原料地,隨著廠區宿舍及其他設施陸續興建,遷入人口漸增,市街緊鄰製糖廠漸漸形成,隨著第二工場完成,市街隨著糖廠規模擴充而快速擴大。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成立台南州虎尾郡虎尾庄役場,虎尾取代土庫成為鄰近地區的中地,隨著各式建設的完成,各式機能的加入使虎尾市街逐步擺脫附屬糖廠而存在的地位,日治後期市街範圍往北、東擴張,並形成糖廠廠區、商業區、行政區截然不同的空間組織型態。光復後隨著糖業的衰退,市街發展上漸漸擺脫糖業的影響而受都市計畫規範,隨著1965年雲林地方法院、1981年虎科大設立帶動立仁里、新吉里與穎川里發展;1988年鎮公所遷移至市街東側邊緣,帶動了市街往東側的平和里擴張,至此虎尾市街地以糖廠為起點,依逆時針方向發展,由西向北及東側發展,日治時期的行政廳舍由原先的市街邊緣已轉變為市街中心。隨著人口增加,舊市街多商業活動,都市計畫區建屋空間多已飽和,故人口多往都市計畫邊緣的土地開發,呈現郊區化的現象,如新吉里、興南里與平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