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5.203
  • 期刊
  • OpenAccess

恆春地區農民在新作物引進方面對落山風之調適

The Adaptation of the Farmers to Bring in New Crops to Season Wind in Hengchun Area, Taiwan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從人地關係觀點探討恆春地區百多年來落山風等自然與人文系統交互作用中,各時期農業活動在新作物引進與品種改良方面對落山風氣候環境的調適過程。結果發現個別經營者依引進者住所的區位分為在地人引進與外地人引進二種。在地個別經營者在新作物引進與品種改良方面的主要調適決策過程為:在牟利生計、獲得資訊和經營者個性的基礎下,產生引進新作物的動機。然後在資訊接收程度、個別經營者的舊經驗和對落山風的識覺情形下評估新作物是否有利可圖?能適應落山風自然環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則會引進試種。試種後,會評估其試種結果,如有利可圖,自然會傳播擴散開來,栽種一段時期而成為落山風區的適應作物;如可再改善,則繼續修正改善;如新作物無法適應新環境,無利可圖,則試種失敗而停止。外地個別經營者在新作物引進與品種改良方面的主要調適決策過程大致為發現恆春地區之環境比其原耕種區更適合某作物之生長,在評估應有利可圖和已有種植經驗、瞭解經銷管道情形下,進入本區租地或與本區在地人合夥種植新作物,聘請本區勞工幫忙管理經營。當地人在學得耕種技術與瞭解有利可圖情形下,自行種植而傳播擴散開來,栽種一段時期而成為落山風區的適應作物。農民在引進新作物時決策過程的主要性質是:1、意向均是特意的;2、牟利生計是共同的動機;3、引進者均需訊息流;4、在引進者的識覺過程中,落山風扮演的機制不一;5、有閱讀能力之有識之士扮演較顯著之角色。因此,引進新作物的決策過程類似人地關係理論的可能論。

參考文獻


李炳和(1996)。臺灣地區農作物風害與其因應對策之建議。臺灣農業。32(3),37-47。
Howard, Michael C.李茂興譯、藍美華譯(1997)。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弘智文化。
胡金印(2000)。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在種植時序方面對落山風氣候之調適進展。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3,103-127。
胡金印(2001)。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對落山風的調適(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胡金印(2001)。恆春地區農作空間對落山風之調適。台灣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4,1-34。

被引用紀錄


楊怡瑩(2008)。清代至日治時期恆春城內空間變遷研究(1875-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8.0006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