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46.203
  • 期刊
  • OpenAccess

自我認同與社會意識的對話-以日治時期屏東「礪社」、「興亞吟社」與諸位代表文人為探討對象

摘要


臺灣日治初期,詩社成員以士階層為主,隨著社會結構改變,政治氛圍影響,詩社經營模式與成員組織方式逐漸趨向多元。日治時期屏東詩社可謂各有發展特色與志向,因政治環境,文人形塑不同的集體社會意識:如1917年(大正6年)以復興漢學為使命的礪社,1940年(昭和15年)肩負日本、中國、臺灣各民族間交流的興亞吟社。本文從「詩學文化學」的角度作為研究路徑。「詩」是文化觀念的重要載體,顏崑陽關於「詩用學」的論述中,也強調詩具有社會性的實際作用,「詩用行為」即文人將詩視為一種媒介,用於「表現個體」與「集體社會意識」。故本文以討論日治時期屏東數位著名文人——如尤養齋、陳寄生、蕭永東等,先釐清文人如何透過「詩」來表現自我認同。再舉屏東礪社與興亞吟社的經營宗旨與模式,從文學團體的視角出發,探討文人在社群中的自處與相處,從而建構日治時期屏東文人社群的詩式文化的社會行為。

關鍵字

詩社 詩學文化學 詩用學 礪社 興亞吟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