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108.236
  • 期刊

由口述史看國小自然教科書科學素養內涵

摘要


本研究透過關鍵人物-陳文典教授口述其參與國小自然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的設計、研發、編輯等歷程,發現科學素養的內涵會隨著科學教育思潮之教學法的精進、教學成效的提昇而做改變。我國國小自然課程與教科書科學素養內涵的演進,是從培養學童成為科學家之「知道、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到「學習科學知識且具有研發科學知識的能力」,到培養學童成為具備科學素養國民之「科學知識的認知及應用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到「學習科學以增進學生能做有目的、方法的探索活動,並具備行動學習的能力」等四階段之轉變。此外,對於即將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教科書的編輯要能轉化與實踐課程綱要的理念;(二)以多元評量方式取代紙筆評量;(三)教學法與教學資源的變革;(四)師資培訓與教學研習的落實。

參考文獻


沈懷玉(2005)。口述歷史的價值與應用。民國研究。8,5-25。
吳智惠(2012)。「板橋模式」內涵之探討-以1970年代台灣國民小學自然科學實驗課程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周珮儀(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15-138。
林陳涌(2000)。科學素養。教育大辭書。2015年9月2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663/?index=2
林慶隆、張復萌、葉盈君、劉淑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