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66.7

摘要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文化與鄰近的閩南人、廣府人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由於客家人主要聚居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交通不便,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後,因此歷史上客家菜並沒有形成獨立的菜系,而是按照其居住地分別納入當地的主流菜系之中。如住在廣東的客家人以「東江菜」融入粵菜體系內,閩西的客家人亦以「閩西菜」成為閩菜的一部份,而在贛南的客家人情形同樣如此。但如果仔細比較,客家菜仍有自己的特色,表現在:一、選料方面以當地土產為主,尤其注重山珍野味、家禽家畜以及大米、番薯等土產材料;二、乾醃製品地位突出,成為著名的風味食品,如「閩西八大乾」即是其例;三、烹調方法注重燉煮,少炸烤,刀功樸實無華;四、菜餚風味以香鮮、原味為主,但各地口味略有不同。導致客家菜具有上述特色的原因,從根本上說離不開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物產資源以及社會人文環境的交互影響。首先,由於客家人地處山區,當地出產的土特產品自然成為人們食物的主要來源。其次,山高水冷,勞動生活條件艱苦,物產有限,也深刻影響著客家菜餚的風味和製作方法。另外在社會人文環境方面,由於客家先民在南遷之前,閩粵贛邊區原為畬、瑤等土著民族的聚居地,因此客家菜餚的製作亦必然吸收土著民族的某些有益成份。而客家先民的始遷地,尤其是江淮地區的飲食傳統也成為源頭之一。再加上隨著客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與外界交通貿易的展開,沿海地區的飲食材料、加工技術也會逐漸傳入,對客家人產生影響。總之,客家菜的基本特色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經過漫長的歷史傳承與演變過程而逐漸形成。飲食不僅是人們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飲食還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客家飲食文化不僅體現在日常的飲食生活之中,而且突出表現在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神明祭祀等重大民俗活動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一、講究禮節的飲宴儀規;二、趨吉避害的飲食心理;三、群體共宴的團結精神;四、注重和合地烹調原則;五、豐儉並存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既包含著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共性,同時也顯示出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的特有氣質和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說,飲食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社會裡,它構成了客家文化的基礎和核心內容。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許雅棠(2011)。相對體型對薪資的影響:台灣老少群體的半母數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632
于佩玉(2007)。臺灣客家節令及其食俗文化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7.00633
吳璧君(2015)。以劇場理論探討客家餐廳的創意經營策略與文化體驗設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NCTU.2015.00377
劉澤玲(2010)。客家米食文化在銅鑼傳統飲食中的傳承〔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25/NKUHT.2010.00021
吳孟蓉(2001)。台灣地區國小肥胖學童區域差異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603200719113451

延伸閱讀


  • 賴祥林(2015)。客家飲食文化與傳統中醫藥的食療養生明通醫藥(463),16-1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34497-201507-201508110006-201508110006-16-18
  • 王瑤芬(2001)。人類學與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7(4),23-29。https://doi.org/10.6644/QFCDCB.2001.07.04.06
  • 楊彥杰(2003)。客家人的飲食禁忌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9(2),10-16。https://doi.org/10.6644/QFCDCB.2003.09.02.02
  • 廖純瑜(2012)。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55270
  • Lin, C. Y. H., & Hsieh, S. C. Y. (2013). 從食物諺語看台灣客家文化. 國際文化研究, 9(1), 1-19.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8156576-201306-201512230014-201512230014-1-19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