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迄清,針對周濂溪〈太極圖〉而引發的一連串論辯,可謂不勝枚舉。透過前人研究文獻的梳理,發現宋、元、明、清於〈太極圖〉圖式的論辯,多著墨於〈太極圖〉的授受來源與圖式結構異同等問題。清初,考據學興起,多有謂此圖出於道家、道教者。學者有謂出於魏伯陽《參同契》者,有謂出於道教陳摶〈無極圖〉者,或陳摶轉竊《道藏》〈太極先天之圖〉者。至於〈太極圖〉圖式所隱含之義理,較少有學者進行深入解讀。雖有從《參同契》〈水火匡廓圖〉與〈三五至精圖〉的角度析述,仍僅就圖式外貌或與〈無極圖〉相似,而言其所出之淵源依據。然而,在相似的符號中,究竟〈太極圖〉所欲承載的理論義涵為何?少見有專題之論述。筆者認為,圖式結構之安排,當蘊含著周濂溪「聖人之學」的建構理論。基於上述之關注,本文嘗試以「周濂溪〈太極圖〉圖式義涵」為題,針對〈太極圖〉的圖式結構與圖像層次,從學術層面著手,解讀其中所蘊含之義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