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8.13
  • 期刊

漢語「轉折」概念定義及分類的再探究-兼論意合型轉折的生成及判定機制

摘要


「轉折」的概念、分類、範圍及判定標準,一直是漢語語言學界爭論的焦點之一。諸如表意外的語氣副詞(居然、偏偏、竟等)、重複副詞(亦、也、仍、還等)、總讓(無論、不論等)、忍讓(寧可、寧願等)、他轉(至於、至若等頂接虛字)、「不是……而是……」類句式或「他貧窮我富有」之類的前後句語意相反相對的句式,是否可列為轉折,多有歧見。形合轉折如此,意合轉折更是。歧見源自概念定義的模糊。本文回應以上問題,提出從前後語段間語意關係的「逆轉性」的角度定義轉折的方法;且認為逆轉性表現為:(一)預期違反(Denial of expectation),(二)差異與對比(Contrastive and Differences),(三)限制、補充、更正(Restrictive, Additional and Corrective)等三種,其轉折產生的原因;或指向「客觀實在」;或指向「主觀視點」。意合轉折的產生機制,是語言使用者基於自己對轉折關係及標記的重視程度、使用習慣而作的一種對轉折標記的省略處理,它體現了發言者的言說主觀性(utterance of subjectivity)。意合轉折的判定需區分有無語境的兩種情況。

關鍵字

轉折 意合 形合 言說主觀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