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97
  • 期刊
  • OpenAccess

從佛教的語言思想發展看僧肇之假名觀

摘要


一般的觀點來說,人們的思惟必先經過語言才表現,而且語言必具有其所指示的對象。所以在印度,為了究明語言與對象之間的必然關係,像「正論派」肯定知識(語言)是客觀的顯示-「名實相應」。但佛教對語言的基本思想是,自從《般若經》以來,都認為一切分別是由於語言表現而有的,而這樣被語言表現出來的東西,是虛構而無實體性的。於是經中主張所謂「一切事物都是空的」(sarvadharmāś śūnyāḥ,一切法空)。本文主要討論在整個佛學發展中,對於語言之概念如何發展下去,其次則探討僧肇如何繼承般若中觀思想,而論証自己的「假名觀」。

關鍵字

佛教 語言 語言思想 語言概念 僧肇 假名

被引用紀錄


陳平坤(2010)。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10181
釋真地(2017)。《華嚴經.淨行品》慈悲心培養之實踐〔碩士論文,法鼓文理學院〕。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119-03052017195057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