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23.120
  • 期刊
  • OpenAccess

明末清初之律學復興-以見月律師為中心

The Revival of Vinaya Studies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Vinaya Master Jianyue

摘要


唐末會昌法難之後,古人的律學著作多遭毀滅,致使戒律在中國的弘傳,到了明代幾成中斷,戒律作為表現佛教神聖行為規範的特質因而無法彰顯。然而,在明末戒法淪喪之時代裡,卻時代造英雄,促成了寶華山千華派之興起,對於傳統南山律宗,起著「紹往聖,繼絕學」之功能,從而使佛法修學的基本綱領一一戒定慧三增上學,獲得一定的平衡力量,對於明代普遍不重戒律的學風,是一具正面意義的影響,其改革模式深真歷史意義而值得進一步考察,也是探勘明清佛教的重要窗口。明末千華派初興,宗匠輩出,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尤以見月律師為集大成之代表性人物,寶華山之軟硬體基業多於其手上完成,其表現可圈可點,堪稱一代大師,其之於明清佛教,亦為舉足輕重之人物,這在明末清初時代已有公論。然時移境遷,現代學者論及千華派或見月之歷史定位,有著極新穎而不同於古人之見解,形成歷史的吊詭與很有趣的論題,本文嘗試以學術的客觀角度,加以分析、論證這些有趣的論題,結果發現學者的論證立場和宗教世俗化的問題是使這一段公案異說分歧的關鍵所在,這迫使本文不得不從更客觀的立場出發,要求嚴格的超然態度,以及對於明清佛教世俗化問題作一全盤性的檢討與反省,希望對於見月之叢林改革及千華派持續影響中國佛教長達三百餘年之史實,給予合理的對待。

參考文獻


連瑞枝(1993)。錢謙益與明末清初的佛教(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鄭安德(2001)。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的護教辯論。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溫金玉(1997)。律宗千華派二祖:讀體見月大師傳。臺北:佛光出版社。
智旭(1993)。靈峰宗論。臺南:和裕出版社。
印順導師(1972)。教制教典與教學。臺北:正聞出版社。

被引用紀錄


陳靜芳(2016)。明末曹洞宗博山無異元來禪師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703645
吳孟謙(2014)。融貫與批判:晚明三教論者管東溟的思想及其時代〔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11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