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8.204.140
  • 期刊
  • OpenAccess

攝論師所傳的《攝論》思想--以道基、道奘、靈潤為中心

The Mahayana Samgraha Sastra Thought Transmitted by the Shelun School Masters: Based on a Study of Daoji, Daozhuang, Lingrun

摘要


攝論師是指弘傳真諦譯《攝大乘論》及釋等攝論學說者,其活動時期是從陳末到唐初,雖然此期間歷時七十年,但存留至今的資料為數不多,藉由現代研究成果的顯示,有道基、道奘、靈潤三人的學說,本文即藉由三人的學說來整理《攝論》思想,其中的道奘和靈潤有師徒關係,正與道基形成不同系學說的代表。惟侷於資料,因而僅就三性、唯識無境、賴耶真妄和阿摩羅識等關係來探討。道基的三性說保留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的《攝大乘論章》,此文原有七門分別,但僅存二門,其餘佚失了,其學說在闡明三性是「其義有別,體性各殊」;道奘的三性說保留在遁倫《瑜伽論記》中,其三性說雖有三則敘述,但實指兩種三性三無性型態,更進一步來說,雖有兩種型態,但同指三性三無性同一無性這一道理,這是由上田義文在1938年所提出的觀點,不過,對於「三性三無性同一無性」之說,近人吉村誠認為是攝論師融攝他論而來的學說。而有關靈潤之主張,雖然近來發現日本最澄《法華秀句》卷3記載靈潤錄新舊譯不同的十四點,但是比較有系統的說明是道宣《續高僧傅》,因此配合《攝大乘論釋》來重現靈潤的兩重觀之說,而發現此兩重觀亦與三無性有闕,本文亦由此對於上列吉村誠所說,提出證明「三性三無性同一無性」不僅是攝論師學說,而且是直接可從真諦譯《攝大乘論釋》中導出,不假他論。總此三性、唯識無境等四說關係,即說明三無性的就是唯識無境,而說明阿摩羅識的則是在於阿賴耶識的真妄之說,甚至於阿賴耶識是否有滅的基點上。或可進一步思考阿摩羅織是與阿賴耶識並列存在的如來藏,或者阿摩羅識是由阿賴耶識所轉成,因此阿摩羅識形成時,阿賴耶識就不存在了。能夠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在於阿摩羅識到底是什麼。

關鍵字

三性 道奘 靈潤 道基 阿摩羅識

參考文獻


世親釋、陳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冊31,No. 1595。
世親釋、唐玄奘譯《攝大乘論釋》,《大正藏》冊31,No. 1597。
天親造、陳真諦譯《大乘唯識論》,《大正藏》冊31,No. 1589。
天親造、後魏瞿曇般若流支譯《唯識論》,《大正藏》冊31,No. 1588。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冊16,No. 67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