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141.193
  • 期刊
  • OpenAccess

佛教臨終關懷的當代難題--安樂死與器官捐贈

Difficul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Buddhist Hospice Care: Euthanasia and Organ Donation

摘要


「安樂死」與臨終「器官捐贈」,因近代醫療科技進展與生命品質要求日高,成為廣受論辯的倫理難題,也是現代佛教臨終關懷必需面對的議題。佛教自許為一套「完整的生死學」,面對現代人這兩項抉擇煩惱,將以何種態度或立場參與討論?又如何將其智慧轉化為現代人可以適用的原則?本文探討發現:由於佛教對「殺生」的基本立場,因此不論是「非自願的積極安樂死」或是「非自願的消極安樂死」,都無法許可。但對拿掉維生系統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全然不予許可,關鍵在於動機必須淨化而無『殺心』。發心於臨終捐贈器官,確是莊嚴承擔的表示,難能而貴。但佛法更重視發心以後的實踐,因此在發心簽下臨終器官捐贈卡之後,當對「放下」的工夫繼續實踐與練習。

參考文獻


楊鴻台(2000)。死亡社會學。上海:社科院。
大衛.韓汀、孟汶靜譯(1997)。透視死亡。臺北:東大。
傅偉勳(2000)。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附錄。臺北:正中書局。
《十住毘婆沙論.解頭陀品》。《大正藏》冊26,頁112
蕭宏恩。由儒家的觀點來看寬容與臨終關懷。哲學與文化。27(1)

被引用紀錄


凃均翰(2016)。佛教生命倫理學對臨終倫理議題之探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3441
劉政明(2014)。佛教對於器官捐贈倫理爭議的解決方案── 以《雜阿含經》和《大般若經》為依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061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