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7.45
  • 期刊
  • OpenAccess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大乘廿僧」釋義

摘要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和『金鬘疏』中關於「總說三寶」的部份已經譯出,發表在上一期『華岡佛學學報』。本篇譯文即是「總說三寶」的後續部份──別說大乘廿僧。在結構上,本文首先譯出『明義釋』中關於「廿僧」的釋文,其次擇要譯出『金鬘疏』的疏文,並將其中所引用的般若經文與什譯『大品般若經』、奘譯『大般若經第二會』、藏譯『二萬五千頌般若經』(日本大谷大學,北京版藏經甘珠爾,NO.731),以及已配入『現觀論』的改寫本『二萬五千頌般若經』──(a)藏譯本,『二萬五千般若合論』(丹珠爾,NO.5188 ); (b) 英譯本, E. Conze, The Large Sutra on Perfect Wisdom 等五種經本互相核對。結果發現:(1) 什、奘、藏譯三本般若經,不但經文秩序不符合『現觀論』中「廿僧」的排列順序,而且還缺少了七段與「廿僧」相對應的經文。(2) 『般若合論』及Conze 英譯本中的經文與『現觀論』完全脗合。(3) 『金鬘疏』中的般若經引文,並非出自『二萬五千頌般若經』,而是出自『般若合論』。『般若合論及Conze 英譯本中的經文符合『現觀論』,而其餘三本般若經不合,其原因安在?是否有人為了使經、論互相配合而改動經文?又,般若學在中國的式微與『現觀論』的遲至民國時代譯出是否有關?此等問題將於譯文之餘一併提出討論。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Conze, E.(1978).The Prajnaparamita Literature.
呂澂(1981)。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多羅那他(1978)。印度佛教史
釋法尊(1978)。現觀莊嚴論略釋
印順法師(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