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與民俗文化在各地民間的陸續復興同步,民俗文化也越來越被看作是一類可開發的資源。發掘民間民俗文化並予以展示有幾種基本方式,如建立民俗博物館、商業化操作的「民俗村」及各類民俗表演等。其中設立「村寨博物館」,即選擇典型的村寨予以保護,給予適當投資,將其建設成可對外開放的博物館的構想,近幾年在大陸腹地的貴州省已多所實踐,一時也好評如雲。作者根據兩次實地調查資料,認為村寨博物館在民俗文化展示方法上已有很好的突破,集中體現在:村寨博物館乃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原生態」;參觀者與展示者之間略化了解說環節,交流顯得更加直接;使通常在民俗博物館裡展示的「物」,即「民俗文物」,被還原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必有太多文字說明;參觀者與展示品之間的阻隔消失等等。不過同時,村寨博物館卻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其中最大的倫理問題是,例如:村寨博物館裡的村民是否可被看作類似於「展示品」的存在;遊客和參觀者如何理解當地人也希望「發展」的願望;村寨博物館裡「民俗文物」的定義及其消解;為了「展示」的表演,如何影響到村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自外、自上而來的力量(如政府主管博物館的官員、旅遊者等),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村寨博物館社區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評估這些影響。最後,由於此個案屬苗族村寨,因而還存在苗族基層社區的民俗文化,當在一個漢化乃至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將發生哪些變遷等問題。總之,村寨博物館的創立,既引發了一些突破,又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擾。這兩方面的問題,尚未引起大陸學界的認真討論。本文拋磚引玉,恭請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