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紀之交,臺灣社會在經濟與民主化都有長足的進展,但科技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之中,也與民眾建立起比以往更頻繁的互動。技術的實踐能帶給服務對象便利,也可能會帶給另一社群不好的影響。也有些技術經由不同的操作模式或意念,產生了社會適應,甚至反噬社會價值與生活環境的問題。當代科技博物館在面對此多元的科技社會,也應適當調整以往作為教育者或學習機構的角色,嘗試積極在社會中扮演科技議題的溝通者或科技爭議的沉澱池的功能,以便在此觀念下重新省視傳統博物館的功能並賦與新意。如此,一個實體博物館才能在科技所帶動的資訊化發展中,找到與社會中各社群間更緊密的連結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