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14.63
  • 期刊
  • OpenAccess

博物館與數位化影像

Museums and Digital Images

摘要


本文嘗試從人類開始擁抱影像的溝通模式,到進入虛擬影像的資訊時期,提出可能遭遇的圖像美學問題,同時探討在這個「複合媒體」「複式藝術」不可化約的年代裡,一些國內外博物館的網路及虛擬實境的設計所提供的「觀點」,還有我們如何看待、面對這個真實世界,以及無時無刻的科技演化。因為科技發展,所以帶動了大家對設計「功能性」及消費者「被安排性」的肯定,然而在消費者歡愉的視覺感知背後,不但對人類生活和美感經驗造成影響,而人文主義的形式架構更是因此完全被忽略。作者在內文中所論述的例子,僅是對當下此刻所呈現的形象作出評論,數位科技一日千里,變化萬千,正好呼應了評論「後現代」的總結意見,它是一個出發,但卻不是終點。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王志祥(2000)。美育雙月刊。臺北:臺灣藝術館。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臺北:亞太圖書。
汪哲雄審訂(1998)。溫蒂貝克特修女江繪畫的故事。臺北:臺灣麥克。
王鼎銘(2000)。資訊時代數位影像對美俗感價值的衝擊與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51,2-8。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臺北:貓頭鷹。

被引用紀錄


葉玉芬(2009)。人類學博物館表現原住民文化中數位化之議題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6/NTTU.2009.00001
蔡宗和(2007)。數位博物館參觀經驗構成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5466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