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中的文化再現,不只對存在狀況的描述具回應性,同時也是有意的創造,產製出新的社會和政治意識形態。博物館是觀眾思索自身存在的空間,如果將展示當成文化符碼製造機器,那麼解碼者就是觀眾。本文藉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六項與人類文化有關的特展,以觀眾追蹤調查和留言整理結果,來解構博物館的展示建構。從觀眾書寫及口訪的回應中,可看出其對展示整體表現角度的批判正負參半;對影音媒體、模型道具有相當高度的期待,負面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過度藝術性失真的表現,或無法身置其境與之互動有關;普遍希望展示文本難度降低、字體放大和內容再充實;對空間書寫的回應,主要集中在動線、整場氣氛、燈光和陳列方式部分;對展示標本文物的解讀,包括:更多文物訊息的渴求、發表觀感、抒發情感和天馬行空式的聯想;互動展示則廣受歡迎,意見集中在設立數量、使用及管理層面;解說品質多持高度肯定,但皆希望能增加解說場次和頻率。值得注意的是,超級大展雖然造成可觀的人潮,但觀眾對週邊服務的滿意度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