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83.150
  • 期刊
  • OpenAccess

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

The Time Dialectics of Relics Presentation in Museums: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摘要


「時間性」與鏡像共生的「去時間性」都影響著文物在其所處脈絡的角色、功能與意義。而文物進入博物館場域後,博物館以「再時間化」與「再去時間化」再賦予文物新意義、新角色與新功能。「時間性」常意涵著品質與信賴,「時間距離感」帶來「異文化感」蘊含的「特殊性」與「奇異性」,「時間轉換點」提供了新價值的誕生機會。而文物在不同樣態的「去時間性」中各得到懷舊感、神聖位階、經典性及促進認同政治等,使得文物得到超乎物質功能的意義與角色。當博物館基於各種立場或意識型態檢選某些文物後,此場域剝離了文物原有的時空脈絡及功能,從而透過博物館「再時間化」式的展示來賦予文物新時間序列、新詮釋與新角色。博物館將文物入藏、登錄、修復、展示時,亦都同時蘊含著博物館對文物「再去時間化」的作用,在權力╱知識╱時間的三角聯盟消弭了文物的本質性真實後,使得博物館得到詮釋彈性的機會,而以文物演出遂行各式各樣的目的。

關鍵字

無資料

參考文獻


中華建築文化協會()。
王志弘譯、Said, Edward原著(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
王嵩山(2003)。過去就是現在。臺北:稻鄉。
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被引用紀錄


陳宛瑜(2017)。新博物館的文化場域分析-以安平老街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646
張正俅(2008)。博物館與文化產業的傳播分析—以淡水古蹟群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8.00443
陳又淳(2007)。城市博物館與認同建構—以「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7.00030
陳儒瑋(2005)。歷史場所解說探討-以金門島水頭聚落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18064752
張詒琁(2010)。世界宗教博物館生命之旅廳對生命的闡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03092010004630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