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230.107
  • 期刊

中國東北的水泥產業(1905-1945)

摘要


水泥是近代化建設的基材,中國最早是1889至1890年之際,開平礦務局在煤礦附近,附設用立窯燒製水泥的唐山細綿土廠,到1907年盤讓給周學熙經營,改名啟新洋灰公司。而在自強運動的後期,廣東巡撫岑春煊與於1906年在廣州創建廣東士敏土廠。湖廣總督張之洞則因修築粵漢鐵路需要大量水泥,乃於1907年公開招商興辦水泥廠,結果由清華實業公司程祖福成立民營的湖北水泥廠(大冶水泥廠)。相對於華人資本,外資水泥企業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視。早在1886年,英國律師艾雲斯(Creasy Ewens)即於澳門創辦青洲英坭廠(青洲島屬於中國領土),次年亦在香港設廠。二十世紀初期以後,隨著日俄戰爭的勝利,使日本取得東北的利權。日本於是組織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滿鐵)來開發東北的豐富資源,並進一步樹立「蒙滿經營」的根基。而小野田水泥製造株式會社也成為日本水泥資本投資中國的先鋒,它與滿鐵在東北的經營呈現出互補性。隨著中國東北鐵路網的普及、道路橋樑的架設、港灣河川的修築,以及市街建築的營造之進展,對於水泥的需求與年俱增;而且又有良質豐富的石灰石和粘土,與低廉的勞力等頗佳的生產條件,因此東北水泥的價格遠低於日本本國產品。所以從日俄戰爭結束以來,此產業不斷地擴張,日本民間企業接二連三地在此地建設新的工廠,甚至在中日戰爭前夕,呈現出「亂立」的景象。這些水泥工廠的產品在當局統制銷售過程的政策下,主要供給軍方、滿鐵和政府機構;但也流入中國關內、日本、台灣與東南亞。有關中國水泥產業的學術性研究,大抵集中在啟新洋灰公司,或許因為這是華人資本的緣故吧!本論文擬根據中國海關資料和滿洲國貿易年表,以及當時的相關日文史料與報刊等,研究1945年以前中國東北水泥產業的發展軌跡。首先分析其成立的背景,其次探討東北地區由水泥進口蛻變為出口的過程,然後闡明在經濟統制時期,水泥產業的因應之道及其成效。

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