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15.188
  • 期刊
  • OpenAccess

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由高雄歲時儀俗看閩南群「粿」的表徵意義

摘要


本研究採用歷史文獻分析以及田野訪談的研究方式,將閩南族群中常見的節慶米食-「粿」(閩南語發音「kué」)作概括性與系統性的整理、討論與分析。由於高雄市有許多來自不同鄉鎮的閩南族群,有利於觀察不同地區對於「粿」普遍性及差異性的認知,筆者希望透過「粿」的研究讓更多人瞭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進一步喜愛此類的節慶米食。除了傳統上所書寫的「漢人米食多樣化」以及「具有吉祥喻意的供品」的觀點外,本文以人類學家Mary Douglas對於古代猶太人食物的分類架構(classification schemes),討論「粿」對於傳統漢人的社會文化意義。Mary Douglas認為聖經中所載「可食與不可食」的分類,所呈現的不僅是古代猶太人對於食物的選擇,更反應出社會中存有服膺於上帝所創建世界秩序的集體價值觀;筆者以此觀點檢視「粿」所呈現在歷史、文化與語言等層面的現象,歸納出「粿」在祭祀與饋贈的運用上,確實展現了傳統閩南族群對於人群與神靈的分類,更釐定了人我關係的界線,「粿」以其寓涵的象徵來傳達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超自然之間不同的溝通態度與社會中不言即明集體價值觀。

關鍵字

粿 節慶米食 禮物交換 象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