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19.136
  • 期刊
  • OpenAccess

觀光發展政策下的愛河地景主體性變遷詮釋

摘要


本研究藉由人文化地景的追蹤與調查,發現愛河地景先後歷經「斷頭、瘦身、去尾、二面光、變裝」等等不同程度的人為操弄,展現出愛河不斷變化的邊緣地景宿命特質。同時輔以專家訪談28位愛河沿岸的里長,探討愛河住民的地景認知與愛河意象特色,進行當前愛河地景主體性感知評估。在地景認知方面,所有受訪者皆認同高雄市政府所推動的愛河地景再造,認為目前問題在於愛河污染處理,以及後續的建設維護。在愛河意象方面,受訪者則出現上、中游與下游、河口段之間記憶陳述的差異。中、上游地區住民離愛河河口遙遠,尚未感受到愛河整治成效,故無法和其記憶中污染嚴重的愛河連結;反之,愛河下游與河口段住民,因生活經驗與想像畫面一致,明顯感受愛河整治成果,記憶中的愛河畫面格外豐富,認同市府愛河地景改造政策。此外,童年戲水的親水經驗為愛河住民的共同記憶元素;愛河各景點的親水性條件乃成為市府形塑共同記憶能否成功的關鍵。愛河在觀光發展政策下,業已出現地景主體性的再次變化。

關鍵字

地景再造 脈絡 污染 愛河 主體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