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96.217
  • 期刊
  • OpenAccess

鳳山縣舊城西門歷史與變遷(1825~1945)

摘要


1806年1月(嘉慶10年12月)蔡牽侵入東港,鳳山吳准泗焚掠新城,1824年(道光4年),楊良斌圍攻埤頭街,不久被平定,在鳳山縣興隆莊建城乃成當務之急。鳳山縣官民、府城郊商等捐款築城,1826年(道光6年)鳳山縣舊城(石城)竣工,距今190年。1985年(民國74年),內政部審查通過鳳山縣舊城,含位於左營的北門、南門、東門、城牆、護城河、拱辰井、鎮福社為臺閩地區的一級古蹟,1998年(民國87年)省虛級化後,改稱其為國定古蹟。1903年(明治36年),鳳山廳長川田久喜為了修建鳳山地區的下水道,提請將西門塌落的石材與磚塊移作工程建材,此處之「西門」乃指鳳山縣新城之「西門」。1921年(大正10年)開設高楠公路左營段,從舊城南門往北直接切穿北門和西門間的城牆,從1928年(昭和3年)所測之地圖(圖3),鳳山縣舊城西門尚存。1933(昭和8年),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第一次指定六處國定史蹟,鳳山縣舊城址為其中之一。據1933年(昭和8年)11月臺灣總督府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會委員尾崎秀真的調查報告:鳳山縣舊城東、南、北三門,大略原形殘存,西邊城牆全部損毀。又據1933年(昭和8年)12月5日,《臺灣日日新報》:東、南、北三門,大致原形尚存。西門既已拆除,城牆也只剩東南一帶。推測西門毀於1928年(昭和3年)-1933年(昭和8年)之間。1944年(昭和19年)西門段附近設有震洋隊,高雄左營基地由第20、第21、第31震洋隊成立,是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海軍震洋隊基地。為了給震洋特攻隊的隊員們精神上有所寄託,亦建有震洋神社。2004年(民國93年),郭吉清老師以日治時期的地籍套合後,再做現地測量,確定鳳山縣舊城西門城蹟的位置為左營區自治新村376號全部與378號部分眷舍。2013年(民國102年)國防部拆除自助新村,陳啟仁教授在自助新村範圍挖掘,發現了舊城內牆、外牆與馬道基座,與北門、東門段城牆構法吻合,確定應是1826年(道光6年)完工的石牆。以硓(石古)石建造的城牆約90公分寬,內外城牆的距離約2公尺80公分,可確定是清代建造的西門城牆主體,已有超過60公尺長的城牆被發掘出來。目前已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左營舊城東門、南門、北門及城牆、護城河、鎮福社、拱辰井、西門城牆遺構。舊城城牆保留618公尺,是國內清代城牆保存最完整,範圍最大的城牆古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