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43.98
  • 期刊
  • OpenAccess

Concepts of Hsiao (Filial Piety) in the Classic of Poetry and the Classic of Documents

《詩經》及《尚書》中的孝道思想

並列摘要


孝道思想是否已在商代出現,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在西周初期,孝的觀念則已相當普遍。《詩經》及《尚書》所保存的有關資料,成爲後世儒家孝道思想的泉源。《詩》、《書》中的孝道思想雖爲春秋、戰國及大一統後的傳統孝道思想所繼承發揮,但兩者有不少重大差異。本文目的在討論《詩》、《書》的孝道思想。將來擬另撰一文論金文的孝道思想,然後再與《詩》、《書》比較,以探索西周時代的孝道思想。本文第一節討論《詩經》。歸納《詩經》中含有孝字詩句,則《詩經》的孝道觀僅限於下列四點:1.思念祖先及已死父母、祖父母,2.對他們祭祀,3.遵行他們的教訓,實現他們的期待,4.如對他們有孝,則可享長壽,榮華富貴,世系長傳,代代現孝子,而且也可使國家安定富強。以上四點,似乎把《詩經》時代的孝道思想過份貧乏化。《詩經》中還有不少詩句含有後世所公認的孝道觀念。例如:5.思念在世的父母,6.感激父母養育之恩,7.敬爱父母,8.奉養父母,9.守三年之喪,10.多子多孫(男性子孫)以保世系永傳,11.依父母之命而嫁娶。以儒家正統孝道觀念(從孔子到十九世紀)來衡量,則第5至第11諸點不應與孝道無關。可是《詩經》中並沒有指明這幾點與孝有關。到底它們在西周時代算不算“孝”?本節的初步結論是除了第9點(三年之喪)以外,其餘六點在西周時可能已逐步納入孝的範疇。依照《詩經》資料,西周初期,孝的原始内容似乎環繞着與祭祖有關的宗教及道德情操以及禮儀。及至第二階段,才漸漸把孝的對象從祖先及過世父母轉移到在世父母。對他們敬爱、感恩、順服、奉養,漸成爲孝的新內容。換句話說,孝的觀念的發展可從二方面說明:1.它從宗教性轉化爲人文性,2.它的對象從祖先擴及父母。這個解釋面臨兩個問題:1.依照常理,孝的對象應該是從在世父母擴充到祖先,而應顚倒順序,從先祖而推及父母。2.縱使我們接受“祖先先而父母後”的學說,我們也無從斷定第二階段的發展在甚麼時候發生。《詩經》中有很多提到懷念敬愛奉養在世父母的詩句,這能不能解釋作第二階段在《詩經》時代已發生?或者這些懷念敬愛奉養的情操在當時還沒有被納入孝的範疇?《詩經》的資料,對於這兩個難題都無法提供確切的答案。第二節討論《尚書》的孝道觀念。按照《酒誥》,奉養父母是孝的一要件。《康誥》談到對於不孝者處以重刑,可見孝不只是倫理上的義務,同時又是法律上的義務。關於“不孝”的內容,《康誥》一面指兒子對父親不盡義務,刺傷父親的心情是不孝,可是另一面又說父親憎恨兒子也是不孝。這樣,到底孝是指兒女對父母的感情及義務,或者指父子之間互相的感情及義務,就不清楚了。不過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明確斷定:孝並不指子孫對祖先的感情與義務。說到這裏,《酒誥》及《康誥》的年代成爲一關鍵問題。如果這兩篇是東周膺品,或者主文雖是西周作品,但有關孝的段落是後代竄入的僞作,則可說第一節所提出的“孝的第二階段發展”未曾在西周時代發生。然而一般學者公認《酒誥》及《康誥》是西周初期作品,而且有關孝的段落也不太可能是僞竄的句子,那麼所謂第二階段的發展恐怕在西周初年就發生了。其實,我們甚至可以懷疑第一節的結論關於從原始孝道思想演變到第二期孝道思想的學說是否站得住腳。第二節的資料傾向於否定上述學說。但到底是否站得住腳,第二節也無法確切下結論。以後探討金文,或許可摸到些微線索也說不定。從廿四史孝義傳,孝友傳及方誌對孝子的表揚看來,守三年之喪是傳統孝道思想中極重要的內容。孔子和孟子都強調這個習慣自古已有之。不少學者引《尚書.無逸》一篇及《詩經》第174首(庶見素冠兮),稱三年之喪是西周孝道內容的重要一環。可是據Creel及屈萬里兩位教授的研究,三年之喪恐怕是在孔子前不久才被當作孝的要件。西周時代似無此禮儀,更與“孝”風馬牛不相及。以上兩節的討論能解釋西周孝道思想到甚麼地步,有待進一步對照金文中的資料。讀者可參看周法高教授編纂《金文詁林》以及李裕民《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動本質》(《考古學報》,1974,第二期),李文引西周金文中含孝字者69件,春秋時代者18件,戰國時代者6件。徵引廣泛,可資參考。李文關於西周一節,在註3摘要簡介。但李氏解釋有商榷之處不少,擬另撰一文釐清之。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


  • 張振東(1990)。中國倫理中的「孝」道思想哲學與文化17(3),208-214。https://doi.org/10.7065/MRPC.199003.0208
  • 韋政通(1969)。中國孝道思想的演變及其問題現代學苑6(5),1-9。https://doi.org/10.7065/MRAS.196905.0001
  • 馬瑞辰(2022)。儒家的「教」與「孝」孔學與人生(93),11-1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31220001-202212-202212290016-202212290016-11-12
  • 鄭心元(1984)。孝為倫理道德的基本訓育研究22(4),21-2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71023001-198403-201802270021-201802270021-21-21
  • 金榮華(1994)。中國的民間信仰與孝道文化。載於國家圖書館(主編),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5-32)。國家圖書館。https://doi.org/10.29532/MJXY.199404.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