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25.219
  • 期刊
  • OpenAccess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Sung-Ming Understanding of Mind, Nature, and Reason

有關宋明儒對於「心」、「性」、「理」的了解之反省

並列摘要


宋明儒學舊稱為道學、理學或心學,晚近則流行新儒學(家)一名。我作了一番小小的考證。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卷於1934年出版,已經提到所謂新儒家之學,但他主要還是沿用道學一詞。後來卜德(Derk Bodde)把馮著譯為英文(1953年),在章節標題上把道學譯為新儒學,陳榮捷先生也用這個譯名,張君勱先生更採用作書名。以後回流到中國,成為大家習用的一個名詞。首先讓我們反省宋明儒對於心的了解。陸王世稱心學,固然重視心,但這決不是說理學的源流就不重視心。事實上朱熹從學於延平,首先學的就是默坐澄心,而延平從學於豫章,求的正是治心之要,而梨洲謂這是明道、龜山傳下來的一條血路。朱熹的思想後來雖然有些變化,但心在他的思想之中始終佔據一樞紐性的地位。對於心的重視共通於理學與心學,這是對於宋明儒思想的一個很具有關鍵性的了解。其次再反省宋明儒對於性的了解。陸王一系以本心即本性,二者之間乃同一關係。但程朱一系卻接受橫渠對方令天地(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分疏,認為他的說法有進於孟子性善的見解。故此如果我們以孟子的思想為正統的標準,那麼陸王之說顯然更接近於孟子,而朱子以理氣去解析心性乃是一種新的發展。牟宗三先生以朱子是「別子為宗」的說法是有相當根據的。湖南一系五峯的思想表面上以心性為二,其實心為表、性為裏,實質上更接近明道一本的思想。故朱子早年為五峯思想所吸引,後來即採取嚴厲批評的態度。牟先生三系的說法,就思想的標準來看是可以成立的,但事實上湖南一系迅即式微,很難構成一個鼎足而立的局面。蕺山思想雖近於五峯,但彼此間無傳承的關係;又蕺山以性為至善,五峯以性無善惡,在表達的方式上也有根本的差別,難以歸為一系。最後反省宋明儒對於理的了解。心學的源流也一樣重視理,只陸王以心即理,朱子則以心具衆理。余英時指出朱子不重視橫渠提出的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差別,強調格物致知,故有重智的傾向。他認為宋明儒均不反理性,但王學卻有反智的傾向,對於陽明本人,則有不同的說法。本文則指出,陽明雖劃分良知與見間,但他明言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陽明本人快不反智,只有王學末流束書不觀遊談無根,才有反智的表現。

並列關鍵字

無資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