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77.76
  • 期刊

談明華園戲劇總團《散戲》的三個面相

摘要


歌仔戲為臺灣的通俗民間戲曲,在二次大戰後,臺灣的歌仔戲團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然好景不常,受到影視傳媒的出現與普及使得歌仔戲在臺灣劇場的發展逐漸褪去了光環,諸多戲班也面臨解散的窘境。洪醒夫在《散戲》藉著小說中虛擬的「玉山歌劇團」來描述當時真實生活環境中的歌仔戲班面臨時代洪流時所面對的無奈和解散的命運。2016年,明華園戲劇總團邀請故事工廠藝術總監——黃致凱編導製作戲舞臺劇《散戲》。《散戲》在黃致凱的編導之下,跨越了小說與戲劇、現代舞臺劇與傳統戲曲之間的藩籬,以「戲中戲」的後設劇場手法反映出三個面相的議題:其一是探討60年代臺灣原生劇種——歌仔戲的興衰血淚史,其二則是勾勒出明華園創團至今的發展史,其三則是黃致凱編導的方式承襲屏風表演班李國修的《京戲啟示錄》的精神理念對臺灣傳統劇場以及現代劇場所面臨的狀況所提出的質問。為了探究《散戲》中三個層面的議題,本文採用歷史文獻探討和理查.弘彼(Richard Hornby, 1938-2018)的後設劇場理論作為研究方法進而探討明華園戲劇總團的《散戲》背後所帶來的意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