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250.114
  • 會議論文

傳播中的視覺化語藝:以氣候變遷議題為例

摘要


從資訊化到數位化,從數位移民到數位原生,基於傳播網絡訊息流通之需要與必要,社會生活中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被視覺化為更能讓大眾接受、便於傳播、好閱讀的各類文本。科學傳播領域在視覺化的浪潮裡亦不能自外,長年致力於科學傳播的學者Matthew C. Nisbet與Dietram A. Scheufele(2009)提出了一個新世紀的問題意識:科學傳播新方向是什麼?他們強調,「公共」(public)與「介入」(engagement)的價值目標,就必須透過更多元彈性的傳播方式,來讓「科學」進入到更公共又更日常的大眾生活中。所以,一個強調視覺的現代社會或後現代社會中,數位科技的發展讓每一個人更容易地生產、再生產與散播視覺圖像。從大眾媒體中的影像,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圖表,可以說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視覺文化(Jenks, 1995)中。科學傳播者運用視覺化資料來進行演繹、說明、說服,在近年已然成為相當重要的技術或技巧,例如台灣的「圖文不符」、「台灣吧」,都運用了有趣、妥善、清楚、易懂的視覺化技巧,來傳播科學與知識。本研究試圖探索科學傳播中的視覺化實作,並以「氣候變遷」議題為例,由於氣候變遷的永續性與風險性已然變成最重要的且關乎政治、科學研究、媒體與公眾等由環境變遷現象所支撐起來的巨大社會討論,此類「氣候傳播」(climate communication)便更需要完善的語藝來進行公共說服、招喚認同等目的。本研究以台灣的氣候變遷議題相關資料視覺化為研究對象,探索其類型的特徵、視覺語藝原則與技巧。

被引用紀錄


李長潔(2020)。回家與旅行之間:過程語藝與手遊《旅行青蛙》資訊社會研究(39),99-133。https://doi.org/10.29843/JCCIS.202007_(39).00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