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24.252
  • 會議論文

以錯誤科學報導為鑑的傳播機制探討

摘要


科普傳播的議題相當廣泛,有從傳播(者)品質管理面、從傳播效果面、從科學文化政策與推廣策略面、從不同科學學門(如健康醫學、數理化學)的傳播技巧面等等面向來分析,以及針對個案所作的文本分析或內容分析。然而,不論以上科普推動者的立場,是為己宣傳或是為民爭利,卻共同地需要倚賴「傳播機制」來實現其抱負。因而,當「傳播機制」中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將可能使科學文化(政策)推廣徒勞無功、造成科學傳播效果減損、甚至使得不同科學學門的知識被誤導。因此,本文試圖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檢討媒體工作者在科學文化推廣上,所扮演的角色與常犯的錯誤;並以此為鑑,分析其錯誤生成的背後,可能的體制性問題或人為問題之所在。本研究採質化分析方法,先從目前國內科學報導的文本分析出發,論述媒體工作者在科普傳播過程中,與科學家不盡相同的立場與困境;並舉實例說明媒體在科學報導中常犯的錯誤,包括:因果與相關不分、自創或錯用名詞、重視結論甚於過程、統計素養的缺乏等等。從傳播機制來看,這些錯誤可以歸結到「傳播噪音」、「偏差傳播」、「中介體制」…等等,所謂「媒介失真」的討論;易言之,傳播(品質管理)機制的討論中,曾經指出:守門人把關不嚴謹、專業素養不足…等,造成事件報導錯誤因素,也將藉以檢驗科普文本失真背後的體制問題。基此,本研究進一步從作者(機關制度)邏輯或訊息產生過程,加以追查;藉由追蹤問題環節,檢討傳播機制的相關策略與論述,為科學傳播(品質)管理體制領域,建構「能夠診斷、防治錯誤報導」的法則。期望藉由本文探討,從消極性的「抓漏」、轉成積極性的「防漏」建言,能夠減少「知識誤導」或「政策誤解」發生的機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