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239.195
  • 會議論文

基因改造食品的新聞框架分析

摘要


基因改造作物是運用分子生物學與基因轉殖技術,在有缺陷的作物基因上進行修改或重組,其中牽涉專業複雜知識,並存在未知風險;在科技產物接受社會文化檢視時,傳播媒體是民眾接收知識的主要來源,媒體如何報導新科技的多元面貌遂為一重要課題。本研究援引的理論概念主要有二:一為源自於Beck(1992)與其他學者有關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討論;另一為源自Goffman(1974)框架(framing)理論,後來廣泛應用至傳播領域的新聞框架論述。我們試圖檢視台灣新聞媒體使用哪些框架來再現基因改造食品報導?有哪些與風險相關的論述?又與台灣在地文化產生什麼互動?本研究採用Gamson等人彙整的框架分析途徑,分析《聯合報》與《中國時報》自1994年1月起至2006年12月底為止的基改食品新聞。我們依據相關研究彙整出八個框架,並進一步統合為「進步」、「危害」與「關切」三大後設框架(meta-frame),或稱框架包裹。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歸類至何種框架的新聞,論述中最常見的框架化裝置是科學報告的描述方式,不乏屬於危害包裹的框架,代表科學衍生的潛在風險,同樣需藉科學獲得肯認。與商業經濟有關的新聞框架,對風險定義則截然不同。「經濟掛帥」框架的論述因認定金錢是唯一價值,完全忽略風險。「天然最好」的框架論述借用模糊的風險定義,塑造自身商品的「無風險」優勢。從關切包裹中的框架,可看出台灣面臨國際政經的壓力,因基改作物進口牽涉台美貿易。新聞論述中的官方回應,常見安撫與去除民眾恐懼,通常不會解釋法規制定理由,傾向告知或以決斷口吻訴說。最後,本研究希冀從社會文化脈絡下建構基改食品新聞再現的框架意涵,提供具在地思維的初探論點,填補基改議題鮮少被關注的縫隙;同時從傳播學門觀點,補充風險社會裡媒體居中所應扮演的角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