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246.203
  • 期刊

無形文化遺產與地方社會:以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探討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cal society: a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craf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摘要


本文以人類學的民族誌研究為基礎,探討「傳統手工藝」在當代的社會文化意涵。以苗栗苑裡藺草編織和花蓮秀林的太魯閣族織布作為研究對象,以呈現當代「傳統手工藝」作為「無形文化遺產」的多種樣貌及其意義。當代,文化與經濟頻繁甚至是緊密的互動關係下,經常衍生出文化商品化的批評。在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工藝產業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份。本文主張,一個手工藝的物件,來自於以下各項的結合:製作者的身體勞動、製作者所具有的知識和技術、製作者與物件所身處的文化、以及物件本身,因此,工藝物件作為商品販售並不代表其他部分的商品化,也不必然落入文化商品化,以致造成危害文化發展的困境。相對於文化商品化的批判,筆者主張,朝向文化經濟的發展並不必然導致文化內容的匱乏或甚至無法傳承。傳統手工藝作為無形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是如何成為活的遺產而代代相傳,因此,「想延續的是什麼?」是本文透過兩個研究對象欲探討的主要議題。以太魯閣族織布而言,相對於織布的圖紋及其意義、或織布的色彩配置等形式,當代織作者最想要傳遞延續下去的是在qabang和ubung物件背後,母親給孩子和家人的那份心意。在苑裡藺草編織,看似充滿想延續與不想延續並存的矛盾,事實上,在不想延續工藝生產形式的背後,其實是想延續工藝內涵的深厚情感。其次,在希望延續的想法下,手工藝如何能夠延續?本文指出,關於商品化,必須在當代併陳的各種狀況中區分,商品化之於文化是作為手段或是目的而存在,亦即,作為目的,是以僅有的技術和破碎的知識來換取生活所需,實際上僅為追求產值收益但卻以文化傳承為名,相對於此,是嘗試建構完整的文化知識系統,以文化經濟作為文化得以傳承延續的方式。而文化傳統所扮演的角色,是當代織作者的參照者、而非復原的對象。最終,傳統手工藝在當代人群的身上具有不同層次的作用和意義。

並列摘要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ieldwork carried out among weavers of rush-woven objects in Yuanli (Miaoli) and among Truku weavers in Sioulin (Hualien) in Taiwan. Today crafts in local society are ofte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herefore cultural commoditization has become an issue. Here, I argu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fts and commoditization is more complicated. 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ivide the different subject matters and the process in exploring the commoditization of crafts. More importantly, the cultural economy is not necessarily obstructive but can be a means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raditional crafts, be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ocal society, are crucial to an individual's identity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Accordingly,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raditional craf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參考文獻


(英)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陳其邁譯 ( 2001 )。《失控的世界》,臺北:時報文化。
(英)漢斯蒙豪(David Hesmondhalgh ),廖珮君譯 ( 2009 )。《文化產業分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俐容 ( 2005 )。《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頁69-195。
王美青 ( 2014 )。《文化遺產的脈絡、記憶與詮釋:以萬山岩雕為例》,《民俗曲藝》186,頁11-57。
王嵩山 ( 2008 )。《2005-2008 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口語傳統及其表現.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自然與宇宙的知識與實踐.傳統手工藝》,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