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79.252
  • 會議論文

人間佛教的公共意識與公共領域-以星雲大師的「問政」理念為中心

摘要


人間佛教信仰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世間覺悟」,這種信仰方式即與家國情懷息息相關,緊密關聯。近代以來的佛教轉型及其人間佛教信仰結構的構成,則為佛教的家國情懷建構了一種現代性的實踐方式,以至於有太虛法師「問政而不干政」等新型的家國情懷。而星雲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兩岸慈悲》等論著,以及問政而不干政的人間佛教思想,便是這種公共情懷與公共意識的最好表達。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公共關懷,表明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與建設目的,應該包括一個公共領域的建設。人間佛教之建構公共理性、重疊共識的菩薩公民,不是日常習慣了的「人民」,也不是熟人之間的你我。羅爾斯提及的「公民」,就是具有公共德行的成熟的人,同時也是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培育起來,參與共同體政治生活的個體。至於我們習慣使用的「人民」,則是一個用於「革命」背景的政治概念。它的最基本問題,就是在於一個個單獨的私人,只能經由宗教化的革命過程,強力形成為一個被稱之為「人民」的群體。星雲大師有關問政而不干政的超越立場,正是人間佛教作為公民佛教、公共佛教、建構人間佛教公共領域的基本方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