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32.76
  • 期刊

家屋旁的果樹-果物與臺灣社會文化

摘要


現今有關臺灣果物的歷史研究僅限於可作為經濟作物的水果,如香蕉、鳳梨。但是對於非經濟作物的生食果物卻鮮少進行研究,這些非經濟作物的果物,很大一部分是種在家屋旁的果樹。它是臺灣人群一個很重要「集體記憶」,也是庶民生活文化的重要成分。藉由對一些文獻的爬梳,讓我們對家屋旁的果樹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從民俗醫療的角度來看,經過將近二百年的使用,藥籤竟然沒有以臺灣果物作為藥材的藥方,相較於原住民對臺灣自然環境的親切與對臺灣果物的接近,讓我們感覺到,或許傳統地方志史料中臺灣果物在臺灣社會文化的缺乏描述並不是知識分子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唐山)傳統文化對邊陲地區臺灣傳統社會文化的排斥作用所造成的。日治時期,部分臺灣果物成為殖民政府的重要外銷產品。在這五十年中,臺灣果物從中國傳統地方志裏的隱形狀態,突然躍上世界舞臺;從可有可無的農村副食品,變成國家外銷的重要產品。這對花了二百年時間才發現番石榴並不難吃的清代文人無疑是一種諷刺。民國五、六十年代,臺灣果物從民間常見的食材,搖身一變,成為善書系統中的主要藥材。從傳統社會的角度及臺灣早期醫療條件來看,這類的果實食用偏方及相關的醫療主題的善書應該更早以前就在民間流傳。從廣義的角度而言,家屋旁的果樹,這種臺灣「集體記憶」已經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產。樹體本身是一種有形的文化資產;伴隨著的聚落型態變遷、風俗習慣更替、鄉土傳說的流傳,更是一種無形的文化資產。發現並保護這類的文化資產,將會是日後的重要課題。

關鍵字

家屋 物產 果樹 果物 藥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