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13.68
  • 學位論文

栽培密度與栽培期對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Influence of Plant Density and Cultivation Season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

指導教授 : 盧虎生
共同指導教授 : 張素貞

摘要


臺灣在全球暖化下已出現日夜溫度上升,單日溫差減少,輻射量下降等趨勢,氣象環境對生產良質米而言相對嚴苛。本試驗期望在暖化環境下,探討改變栽培方式的可行性及栽培密度對品質要素的影響。於田間進行不同栽培密度及栽培期試驗,以單位面積種植株數的設計,和環境的交感下,形成不同的植冠結構,並觀察植冠內的微氣象(光照與溫度)之變化,探討高溫環境下最適宜的栽培密度及栽培期。 本試驗藉由不同栽培密度(15×30公分、20×30公分、30×30公分)及同一期作中栽培日期的微調來探討產量和品質的關係。試驗地點為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試驗時間為98年二期作與99年一、二期作,每一期作進行兩次插秧期。 試驗結果顯示,栽植密度小的處理,由植冠內微氣象偵測其夜溫及夜晚相對溼度均比栽植密度大的處理高。同時一期作葉冠內日高溫在栽培密度大者較高。截光率和葉綠素值則顯示栽植密度低的處理可能具有較好的光合作用效率,進而延長穀粒的充實期。 在產量構成要素方面,試驗結果發現不同栽植密度下,單株穗數、分蘗數、地上部乾重、總穀粒重隨著栽植密度的上升呈顯著的減少。穀粒外觀方面,一期作之糙米的整粒率,白米的完全透明粒率,隨著栽培密度的下降呈現增加的趨勢;糙米的被害粒率,白米的完全粉狀質粒比、半粉狀質粒比、背腹白粒比則隨著栽培密度的上升而增加。而這種趨勢上的差異在同一期作之不同插秧期,其生殖生長期越高溫時越明顯,顯示栽培密度的調整可以緩解高溫造成的不利影響。熟飯食味方面,一期作以栽培密度20×30公分、30×30公分的處理黏度和平衡度較高,食味表現較佳,二期作抽穗後積溫太低時,可能導致低栽培密度詴驗處理的熟飯硬度較高,造成食味品質下降。栽培密度對穀粒品質的影響視栽培期、積溫和其它田間環境因子所影響,密度並非唯一之控制因子。

關鍵字

水稻 栽培密度 米質 產量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rice plant density quality yield

參考文獻


王湘儀 (2005) 光強度對水稻榖粒蛋白質表現及品質形成之影響。國立臺灣大
吳以健 (2009) 溫度環境與水稻穀粒產量及品質之相關性。國立臺灣大學農藝
姚銘輝、陳孚泓、梁連勝(2005) 水稻之氣象資源利用效率探討-Ⅰ.輻射利用
姚銘輝、陳孚泓、劉嘉仁(2009) 農田二氧化碳及水蒸氣通量與氣象因素之關
陳述、姚銘輝、陳孚泓(2008) 利用潛熱通量資料驗證水稻田蒸發散模式。作

被引用紀錄


戴丞衍(2013)。以國產稻米取代麵粉製作麵包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04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