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7.232
  • 學位論文

七、八世紀唐代江南地域的士人研究:特論其政治和社會背景

A Study of Jiangnan Literati in Tang China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ies)

指導教授 : 陳弱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唐初到安史亂後出身江南地區的士人,其次討論的是中唐以後集聚在江南的文化活動。研究的範圍特別鎖定在浙江東道與浙江西道。為呈現江南士人階層的歷史演變,將討論士人的仕宦發展與制度之關係、士人之間的人際網絡、與群體性的文化表現。尤其著重個別士人背後所屬的社會階層與群體特質,如家族、文化圈等概念。採用的研究方式屬於群體研究,而非針對單一個人或學派,討論江南士人裡具有代表性的個案,以此呈現時代與群體的特殊現象,恰好可以解決唐代江南地區資料不足與零散的問題。藉由時間順序的結構進行研究,透過一個長時間、廣泛的論證和描述,希望能突顯唐代江南地區之性質。 初唐江南士人北遷京城者多,且幾乎皆為南朝士族之後。武后到玄宗之間江南士人的政治地位獲得提升,此時江南士人進士入仕逐漸普及,以文采出名的地方基層文官和鄉里社會關係顯得較為緊密。這些新興士人鮮少有士族的背景,且家族地位似乎較低,但不可低估其在江南鄉里的實力。安史之亂造成大量的北方士人南渡避難,江南成為重要的文化活動之地區。代宗時陸續產生幾次大型的詩會,如越州詩會和湖州詩會,標誌著地區性活動的興盛,以及中唐以後江南作為中心地位的出現。

關鍵字

江南 士人 群體研究 仕宦 社會階層 人際網絡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局,2002。
林宗閱,《魏晉南北朝的河東裴氏:政治活動及其跨地域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2004。
朱祖德,〈唐代浙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淡江史學》,12期,臺北:2001.12。
胡雲薇,〈千里宦遊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遊與家庭〉,《臺大歷史學報》,41期,2008,臺北。

被引用紀錄


黃庭碩(2013)。唐宋之際的東南士人與政治──以楊吳、南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43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