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04.24
  • 學位論文

《文煥堂指譜》記譜法研究—兼論南管記譜概念之演變

Study of Notation in The Wenhuantang Fingering Notation:Transformation of Nanguan Notation Concept Revisited

指導教授 : 沈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文煥堂指譜》為目前所見最早的南管出版曲簿,本文主要探討一百五十年前之《文煥堂指譜》的記譜法,並以南管出版曲簿及相關之手抄本為主,進行南管記譜歷史之演進初探。 第二章就古譜學面向研究《文煥堂指譜》的版式、刻印背景,驗證《文煥堂指譜》之刊印時間、校刻及釐清三個收藏本間之時序關係,確定同治年間有刊行,且胡紅波先生藏本為後來修訂之複刻本。 第三章比較各曲簿之序文、曲牌及曲目內容,瞭解南管各出版曲簿之編者背景、版本特性及其文本之場域關係,並呈現歷時性南管曲簿在音樂概念及內容上的演進。比較資料主要以《文煥堂指譜》、《南音指譜》、《泉南指譜重編》、《閩南音樂指譜全集》等曲簿分析其歷時性曲調名稱的精化現象,推測音樂概念區分越明顯,便易出現新的名詞相對應。 第四章以圖例羅列並詮釋《文煥堂指譜》與出版曲簿之記譜法,呈現古譜的譜字及琵琶技法與後代曲簿之不同的特色。包括其記譜格式、撩拍、琵琶指法(如ﺎ→凡→凣)的演變。 第五章探討口傳心受背景下南管記譜運作的思維模式,並由《文煥堂指譜》與1846 年抄寫的《道光指譜》及其他曲簿之記譜法比對,以及煥本的曲調門類名稱與音樂內容,相較於其他出版曲簿,具有上下承接的時代性意義作為佐證,確定《文煥堂指譜》所採用的底本是古譜,與後代曲簿有明顯的場域落差。其次,以符號學觀點中「能指」與「所指」之概念分析南管記譜符號的演變,呈現《文煥堂指譜》在記譜歷史中的四項特色:「單一符號,多重所指」、「描述性與相對性」及「偏向文字譜」、「記譜較為簡略」。最後分析不同曲簿中,特定琵琶記譜符號(休止符、全跳、緊點挑)之演化過程,如全跳、半跳符號的使用,在概念上可分為民間俗寫的數字符號、指法名稱及實際琵琶指法三個系統。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1997 《中國印刷史論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技術學系編輯,台北:中國印刷學會出版。
1986 《南管音樂體制及其歷史初探》。《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73。
Pierre Bourdieu (1992). 李猛、李康譯
Bente, Martin. “Ermittlung und Vernittlung: Zum Begriff     Urtext’.”

被引用紀錄


吳佩熏(2013)。南管樂語、腔調及其體製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01009
金玉琦(2011)。朱弁戲曲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1149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