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30.253
  • 學位論文

手足效果的城鄉差距

The difference in sibling effec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指導教授 : 駱明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使用「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Panel Survey of Family Dynamics,簡稱PSFD)探討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下之手足效果以及手足效果是否具有城鄉差距,其中,我們主要強調姊姊對於弟妹教育成就正向幫助的城鄉差距;本文使用了最小平方法(OLS)來驗證有無此一現象存在。研究發現,在控制家庭背景之後,都市化程度愈低的地區,需要姊姊犧牲個人教育成就來成就弟妹的可能性愈大。若進一步區分五個世代(1931-1940年、1941-1950年、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結果發現,在1931-1940年的出生世代,不論居住在哪,姊姊皆扮演著犧牲自己教育成就以幫助弟妹完成學業的角色,但到了1941-1950年出生世代,只有鄉鎮的姊姊對弟妹有顯著的正向幫助。而1951-1960年之後的出生世代,整體而言,不論城鄉,姊姊皆不需再犧牲自己來成就弟妹。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吳慧瑛(2007), “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 《人口學刊》, 34, 109–143
巫有鎰(1999),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教育研究集刊》, 43, 213–242
陳奕奇,劉子銘(2008), 教育成就與城鄉差距:空間群聚之分析”, 《人口學刊》, 37, 1–43
駱明慶(2001), “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 29(2), 117–152
Becker, Gary S. (1991), A Treatise on Famil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被引用紀錄


張朝鈞(2016)。手足效果與族群差異:以TEPS資料實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1619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