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街區是一種商業機能的聚集體,由許多中小零售業、服務業者所組成,因物品齊全,且多聚集於街道及社區附近,能滿足民眾消費習性,並帶給消費者購物便利及多種選擇,故於都市生活中居一定地位,應予重視並協助其成長或轉型。 臺北市商業處自民國90年起推動臺北市商店街區輔導計畫,分別於該年遴選2處,91年遴選5處及92年遴選5處商店街區委請輔導團隊進行輔導,並訂每處以輔導3年為原則,因完成階段性輔導迄今已有年餘,期間街區店家及消費者滿意度之變化,相關績效評核機制是否周延及是否落實執行,抑或有不足之處,以及未來如何強化及建構等,值得探討。 本研究以臺北市商店街區輔導績效評估機制為探討重點,藉由考評委員建議、街區問卷調查及焦點團體座談等方法,並參酌相關組織績效理論,提出強化或建構商店街區輔導績效評估制度之構想,另因商店街區事務廣泛,實質上,於輔導期間,完全須仰賴輔導團隊,因此在遴選時,其專業及組織、協調能力等因素,須格外注意及考量,又商店街區輔導,資源有限,根本之道,在街區組織應從輔導期間訓練所學,強化街區自主經營及發展能力,並積極運作,而若要提升服務品質及消費者對街區的印象與觀感,需政府配合協助設置行人徒步區或改造整體硬體設施。此外,於街區輔導中,辦理硬體改造及促銷活動等雖屬必要,惟對店家營運實質影響有限,相關軟體輔導尤為重要,此於未來輔導時應一併予以導正,以卻除部分街區組織迷思,增進輔導成效。 為使上述構想及結論能有效運作,並提升計畫執行績效,提出下列建議: 一、根據街區現況及需求,持續提供專業團隊協助。 二、在公部門設置單一聯繫窗口,統合各部門資源,並與街區保 持良好的聯繫與互動。 三、結合街區組織成立統一聯繫窗口,以提高各街區的互動,並增加街區合作聯盟的機會。 四、賡續提供教育訓練機會,提升街區店家競爭力。 五、舉辦競爭型活動,激勵街區的參與度與榮譽感,提升其經營成長動力。 六、協助街區環境景觀改造,增進消費者對街區的觀感。 七、透過活化網站內容、製作街區導覽文宣及舉辦活動等,強化行銷效益。 八、建立街區專業形象及特色,讓消費者有專業且安心消費的環境。 九、結合街區資源,推動商店街區聯盟。 十、同意街區使用道路辦理活動得有現金交易行為,以促進商業發展。 十一、研訂商店街區輔導自治法規,賦與街區組織一定功能,並使各 項輔導作業及經費籌編依法有據。 十二、爭取納入國民旅遊卡,協助街區拓展消費客源。 十三、編訂街區輔導教材並拍攝國內外街區輔導成功標竿影片,供街區人員訓練參考使用,以達示範學習效果。 十四、以旅程體驗概念,整合行銷,輔導建置品牌商圈。 十五、續辦街區輔導成效調查,做為後續輔導及策進參考。 以上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有助於增進輔導績效、活化商店街區及提升店家競爭力,可供有關機關未來推動相關街區輔導政策及執行之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