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64.200
  • 學位論文

微懸臂梁感測器實驗數據分析及交流電場對反應面和微混合器之影響

指導教授 : 張正憲

摘要


為了解決微懸臂梁感測器實驗所耗時間過長的問題,我們從文獻中找出前人用蘭格繆爾吸附動力模式,所建立時間和覆蓋率的模型,經由實驗數據分析的結果發現一階蘭格繆爾吸附模式是最符合的數學模式,藉由這個模式我們可以成功的從實驗初期所量測到的撓曲量,來預測出抗原的濃度。 在固液相抗原和抗體的反應中會有二種過程,第一種是質量傳輸過程,第二種是化學反應過程,質量傳輸過程是跟對流擴散作用有關的,完全或部分的質量傳輸限制會導致抗原從流體本體擴散到表面的速度比抗原和抗體化學反應的速度來的慢,為了決解這個問題我們使用交流電場產生渦旋流場來加快抗原從流體本體到表面的速度,經由有限元素法分析我們做了電極尺寸和電極寬度的最佳化,成功的加快達到穩態的時間。接著我們將交流電場所產生的流場效應用在微混合器上,以改變幾何形狀的被動式混合器和施加交流電場的主動式混合器做比較,得到的結果是主動式微混合器能有效的提高混合品質。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25.吳咨亨, “無閥門壓電微幫浦與微混合器之整合設計,”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碩士論文, 2005.
26.黃俊維, “微懸臂梁感測器之力學模型與最佳化設計,” 國立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碩士論文, 2004.
1.R. Berger, E. Delamarche, H. P. Lang, C. Gerber, J. K. Gimzewski, E. Meyer, and H. J. Güntherodt, “Surface Stress in the Self-Assembly of Alkanethiols on Glod,” SCIENCE, vol. 276, 1997, pp. 2021-2024.
2.Nicholas Camillone, “Diffusion-limited thiol adsorption on the gold(111) surface,” Langmuir, vol. 20, 2004, pp. 1199-1206.
3.D. Brynn Hibbert, J. Justin Gooding, “Kinetics of irreversible adsorption with diffusion: Application to biomolecule immobilization,” Langmuir, vol. 18, 2002, pp. 1770-1776.

被引用紀錄


林柏彣(2015)。以交流電動力提升微混合器效能之實驗與數值模擬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2902
洪梓豪(2010)。應用旅波電滲於微混合器之模擬與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1759
邱宇棟(2007)。埋入人體被動肌肉組織的感測器受外來衝擊力時的阻尼振動反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04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