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44.53
  • 學位論文

陜北石窟與北宋佛教藝術世俗化的表現

Shanbei Caves and The Secularization Expression in Buddhism Art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

指導教授 : 李玉珉

摘要


回顧過去,中國佛教藝術的研究重心主要偏重於隋唐以前,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遺留下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與石窟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以今日的研究而言,目前於隋唐以前已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反觀唐以後的宋代,包括與宋代同期的遼、金、夏與大理時期的研究,卻相對稀少,尤其是北宋時期,在佛教藝術史的研究上明顯薄弱。同樣的現象,亦可見於中國佛教石窟的研究。中國佛教石窟,發祥於四世紀,興盛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愈盛,入宋以降急劇銳減,一般被認為是中國石窟發展的衰弱時期,因此過去宋代石窟一直未受到學界關注。近二十年來,四川石窟的研究受到重視,隨著大量研究報告、石窟圖錄的發行,使學界開始調整對中國石窟發展進程進的看法,重新思考中國石窟於時間、空間上的發展脈絡。 目前在四川、甘肅、陜西、江蘇、浙江等地,皆有零散的宋代石窟遺存發現,但因研究起步甚晚,仍屬於發掘、整理階段,缺乏仔細研究。在已發表的材料中,四川與敦煌兩處因得力於兩地的研究單位長期系統性的整理研究,得到較多的關注。不過,敦煌石窟目前的研究成果仍著重於宋代以前,近些年才開始對於五代及宋初洞窟投入較仔細的研究;而四川石窟過去的研究成果也以唐代及南宋的研究較廣為人知。相形之下,北宋時期的佛教石窟研究顯得格外不足,主要是因這一段時期的石窟遺存數量不多,研究成果有限。事實上,除了四川與敦煌地區以外,陜北地區還遺留有不少北宋石窟,只是並沒有受到學界太多的關注,實為可惜!陜北地區的石窟,分布區域甚廣,延安、子長、富縣、黃陵、安塞、志丹、甘泉等縣市皆有分佈,其中不乏規模較宏偉且保存良好者,如子長縣鍾山石窟、延安清涼山萬佛洞、黃陵雙龍千佛洞及富縣石泓寺石窟等;最重要的是,這些石窟的開鑿年代相近,主要集中在北宋與金,不少洞窟有明確北宋或金代的紀年。作為研究北宋佛教美術的材料,陜北石窟數量豐富的遺珍可提供我們許多寬闊的視野,而另一方面,陜北石窟的研究也正可成為填補中國佛教石窟史北宋時期環節的重要砌石。 在目前北宋佛教石窟數量稀少及陜北石窟研究不豐的狀況下,筆者還是先將它放置在整個時代的脈絡下來討論,以釐清它在北宋時期的定位。研究方向主要有二。 其一、石窟的建築特色:善用目前豐富的形制調查成果,來觀察作為北宋時期中原石窟的代表,陜北石窟在建築上所展現的時代特色為何,其與過去的石窟建築有何不同;透過第二章陜北石窟簡介,筆者將會對這些石窟群作個別介紹,透過個別石窟形制的分析,來討論陜北石窟群體形制與建築設計所呈現之共性與特色;除此以外,也將簡要地介紹陜北石窟的圖像佈局。其二、圖像研究:透過窟內題材的調查及圖像研究,嘗試找尋石窟中一些能反映北宋時代特質的代表性圖像。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
嚴雅美,《潑墨仙人圖研究─兼論宋元禪宗繪畫》,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石守遷,〈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6:3,1985,頁565-618。
黃啟江,〈泗洲大聖僧伽傳奇新論─宋代佛教居士與僧伽崇拜〉,《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9期,2004,頁177-220。
Stephen, F. Teiser,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