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68.89
  • 學位論文

台灣農業誘發性技術偏向之研究

Measuring Biased Technology Change of Taiwan Agriculture in 1901-81

指導教授 : 傅祖壇 徐世勳

摘要


摘 要 台灣農業成長或技術變動之相關研究,大多偏重於成長程度之衡量,以及成長來源因素之探究,鮮少深入探討經濟成長中最關鍵之因素:技術進步,然而在長期經濟發展研究上,技術創新始終是研究重點之一。台灣農業發展迄今已有近百年之歷史,長期性技術創新與變動之相關探討,例如:農業誘發性技術偏向之衡量,實屬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在探討誘發性技術技術偏向的研究中,一般以Hayami and Ruttan(1971、1985)與Binswanger(1974)模式為圭臬,無論國外、內文獻之相關研究雖大致支持技術偏向之假說,但相同的資料,不同的估計模式,所得到之技術偏向結果卻各有差異,而其差異源由究竟為何,何者方是台灣農業技術偏向之因子,則仍無法具體由前述研究中觀察。為瞭解箇中之差異所在,本研究將試圖探討前述估計方法,以瞭解其根本之差異,並企圖發展能精確且具一般化之衡量模式,以進一步尋求真正影響台灣農業技術偏向之原因。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如下。 在理論分析方面:首先比較Hayami and Ruttan (1971、1985)或是Binswanger(1978)之研究,其差異在於,函數設定型態、估計角度,與實證方法之不同。其次,發展具Hayami and Ruttan與Binswanger特點之一般化技術偏向估計模式,兩階段CES與Translog成本函數係此模式之特例。 實證結果分析方面:首先,由F檢定顯示,兩階段CES-Translog成本函數較兩階段CES成本函數、Translog成本函數適合估計台灣之農業技術偏向。接著,以兩階段CES-Translog成本函數作實證分析,在傳統分析模式方面,戰前:兩階段CES-Translog成本函數,與傅祖壇等(2001)之估計結果均支持誘發性技術偏向假說,主要是土地、勞動、變動投入具要素使用偏向。戰後:所有模型均呈現變動投入使用偏向。時間序列共整合分析方面,戰前:支持誘發性技術偏向,戰後呈現中性技術進步。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傅祖壇、史濟增、陳建宏,2001,「台灣戰前農業誘發性技術偏向之實證蠡測」,『農業與經濟』。7卷1期。
傅祖壇、史濟增、陳建宏,2001,「台灣戰前農業誘發性技術偏向之實證蠡測」,紀念邢慕寰院士-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董安琪、傅祖壇,2000,「戰前台灣菸葉生產之成長來源分析---技術進步與政策誘因」,『農業經濟叢刊』。6卷1期,1-32。
陸怡蕙,2001,「衡量學習效果對稻作產業成長之影響」,『經濟論文』,29卷,1期,119-155。
傅祖壇、陳建宏 ,2001,「台灣百年來農業誘發性技術偏向之檢測」,台灣資本主義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