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59.187
  • 學位論文

2013-2014年狂犬病陽性的臺灣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之空間分布與疫區擴張趨勢探討

Spatial Analyses on Rabies-positive Formosan Ferret-Badgers (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in Taiwan, 2013-2014

指導教授 : 李培芬

摘要


狂犬病在臺灣已被認為絕跡五十年以上,直到2013年7月再度檢驗出帶有狂犬病的臺灣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至2014年6月,已累計共有400起確診的狂犬病毒陽性案例, 且據2013年官方文件及私人通訊資料知臺灣鼬獾狂犬病病毒株包涵三個族群,顯示可能有隔離機制阻隔宿主鼬獾族群的交流。在野生動物狂犬病發生初期,國際間預防擴散的常用策略包括:投放口服疫苗及設立預防擴散之防堵牆,因此瞭解疾病的空間分布與動態變化為集中防疫資源於關鍵地帶的重要依據。 本研究目的為找出狂犬病毒陽性的鼬獾分布位置之重要地理特徵,建立其在空間上的擴散模式,並以病毒株演化三分群資料為基礎,進行三區疾病擴散趨勢探討,試圖找出可能影響或阻擋疾病擴散並形成病毒分群的潛在阻隔。 研究方法在案例特徵部份,以2013年7月3日至2014年6月22日間被動監測蒐集的鼬獾狂犬病案例點位為主要分析資料,將案例點位位置之環境因子與正常鼬獾所在網格之環境因子進行比較,找出案例位置環境之年均溫與海拔特徵;在空間擴散模式分析中,以狂犬病病毒株三族群資料為基礎將鼬獾的陽性案例分三群,以地理資訊系統Time Windows Analysis工具將案例變化依據案例送檢時間切分成7天為間隔的連續變化圖,逐步檢視疫區的邊界變化趨勢、疫區擴張方向,以及計算狂犬病的擴張速度,並且在疫區擴張停滯或停止處以及病毒株族群分群處找出對疾病擴散造成阻擋效果的潛在地理阻隔。 研究結果發現(1)多數案例出現位置之特徵與鼬獾分布網格相比,偏向海拔較低、年均溫較高之區域,分別為海拔1000公尺以下以及年均溫24℃之地點;(2)全臺的鼬獾狂犬病熱點呈多點分布,於相近時間在異地出現,熱點出,並可能為疾病的起源點;(3)擴散趨勢均為往低海拔區域擴張,疫區擴張變化集中於各區第一起案例通報後二至三個月;(4)疫區的擴散速度可能依地形複雜度而有所不同,臺灣三個狂犬病疫區之擴張速度範圍在1-3公里/日;(5)潛在的狂犬病擴散阻隔為大安溪、高屏溪支流荖濃溪、秀姑巒溪支流樂樂溪-清水溪河段、海拔2200公尺以上之山區,以及西部人類聚落密度較高之區域,而中山脈與河流阻隔可能造成鼬獾族群交流少,因而使狂犬病病毒分群。 案例分布特徵與鼬獾分布區域顯著不同。疾病熱點除了可能為疾病起源外,呈現多點分布亦可能暗示有多個區域存在著族群量大的鼬獾,有較高的機率保存病毒並形成下一次的擴散來源。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連續帶可能為帶病動物擴散的廊道以及熱點形成區。疾病的擴張方向可能與地形及地景結構有關,擴張速度在地形較平坦區域會較快速。 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評估潛在風險區以及規劃野生動物狂犬病防治移除工作之參考。案例特徵分析強調了大尺度下疾病潛在風險區,可作為選擇主動監測區之依據。案例熱點分析以及案例擴散趨勢可作為擴張阻隔帶地點設置以及防疫資源集中區域之參考,防堵帶寬度以及防堵工作展開之黃金時期則可以擴張速度結果為依據。防疫工作則應結合天然地理阻隔以有效控制疫情以及疫區之擴張。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毛俊傑。2008。大礁溪林場臺灣鼬獾的日夜活動模式。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刊,4: 161-163。
許玉玲。2009。通霄地區台灣鼬貛(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之活動範圍、活動模式與棲地利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屏東。
陳秋美、葉倪君、郭宏偉、劉定萍。2013。2013年臺灣因應動物狂犬病疫情人類相關監測分析報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報導 29:S8-S17。
林思民。2003。臺灣及鄰近地區草蜥屬的親緣關係與親緣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陳盈蓉。2009。褐樹蛙(Buergeria robusta)的親緣地理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