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第一章:「緒論」中,除了對於相關的西方思想作了大略的回顧,以及對於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作了適當程度的討論之外,本文並試圖提出了兩條嘗試性假設,其分別是: 「身體—人為的秩序—發散式的秩序」、「衣裳—它造的秩序—收斂式的秩序」,而這兩條假設也成為了接下來的第三、四、五章所欲論證所在。 第二章:「兩種世界觀」中,認為思維從具體而抽象,從抽象到具體,主、客觀世界之間不停流動的變化,也為後人創造出不同的對話空間,故第一節:「客觀物理世界觀」首先明白在客觀世界中人與衣裳的發展趨向,而這種發展趨向又為主觀世界提供怎樣的詮釋空間,這詮釋空間即是第二節:「主觀精神世界觀」討論背後所隱含的關心重點所在。 第三章:「身體的政治隱喻思維」主要是借用曾錦坤「相」的概念與黃俊傑、楊儒賓「心—氣—形」的概念,在第一節至第四節中,依序以「相(相人)」、「心與六體」、「氣」、「形或威儀」四個項目討論本章。 第四章:「衣裳的政治隱喻思維」中,則是以「象(象物)」、「功用」、「服章」、「服色」、四個項目討論本章,「服章」、「服色」在儒學思想中本來自有深意,尤其「服色」受戰國齊人鄒衍五行說影響後,更添意義的複雜性。 第五章:「兩種政治隱喻思維的特性」,主要討論的是兩種政治隱喻思維的四個特性,其分別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人為中心的介入思想」,以人這個本體為依歸,作為格物與平天下間的媒介,並由此衍生出種種關於秩序基礎的問題。「自然的超自然」,其中有著不同於西方機械論思想。「追求秩序」,認為「禮」與兩種政治隱喻思維皆有關涉,進而展示出儒家相關的政治論述。 第六章:「結論」,將前面各章的重點作簡要的摘要回顧,在其中可以看到政治思想家在發散式的與收斂式的秩序當中,是如何地演繹著放與收,並在「人為的秩序」與「自然的秩序」兩者之間如何地進行思想史上的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