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107.92
  • 學位論文

周易大象傳之成書、體例與思想研究

A Study for Document, Format and Philosophy of Zhouyi-Daxiang

指導教授 : 傅佩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對周易《大象傳》文本之成書年代、作者、及學派歸屬等問題,以及其文本內容之結構形式、體制慣例、詮釋規則等問題,進行分析及論證。以探討《大象傳》之詮釋方法及所承載的哲學思想。 為了擺脫傳統易學視經傳為一整體的限制。研究中將《大象傳》定位為“被收錄於《周易》之中的一份獨立的文本”,而非“《周易》篇章的一部份”。這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可能因為過份要求經與傳之間,以及傳與傳之間的融通與不可分割,而使得在“將大象傳說清楚”的研究工作上,遭遇到極大的困難。同時,為了貫澈上述主張,也為了讓立論能有一個穩固的基礎,研究工作是在以“三個預設”為條件之下進行的。這三項預設條件分別是:(一)視《大象傳》為獨立之文本。(二)《大象傳》與《易經》間之直接連繫,僅在於卦名及卦畫。(三)《大象傳》之著作背景為周代的華夏文明所處的地區。整個《大象傳》的討論,就以此三預設為前提,蒐集材料,展開論證。 在學術回顧方面,首先針易學之傳承及現況,做一概要整理。並依不同的代表性,挑選九位《大象傳》之詮釋學者。包括王弼、孔穎達、歐陽修、朱震、程頤、朱熹、王夫之、高亨、陳鼓應等,逐一檢視其對《大象傳》詮釋的態度,以及對《大象傳》詮釋的特色。以相互比較印證,並據此提出四個《大象傳》研究的論題,以作為本論文後續探討之對象。 本研究之核心工作在對《大象傳》之著作體例提出“四轉換說”。以說明大象傳如何經由四次轉換,將卦畫轉換為格言。四轉換分別為:(轉換一)將卦畫傳成卦圖象;(轉換二)將卦圖象轉換成前句;(轉換三)將前句與卦名結合,並賦予該卦人文意義;(轉換四)將該卦之人文意義轉換為對君子的啟示格言。此外亦將轉換的規則完整列出,並清楚定義。而且依循此四轉換及規則,對六十四卦逐一驗證,以確定此“四轉換”的正確性及適用性。 在哲學思想方面,為了避免過於強勢地採某些預設立場來說大象傳的思想,乃對《大象傳》六十四句短文,依作用性質及要求內容進行分類,並作交叉分析。以求對其思想內容能有較深入的,較整體性的掌握與理解。並以此對大象傳的天概念,仁概念,及所蘊含之儒、道、法思想進行探討。 本論文亦對《大象傳》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這些問題包括:作者問題、著作年代問題、及與儒家之關係問題。有關大象傳作者問題,本研究主張,在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其為真,或充份回答質疑者之問題之前,不宜將“大象傳為(或不為)孔子所作”視之為真理,而有所推衍主張。有關大象傳著作年代問題,本研究,主張大象傳早於孔子說。並舉出四條佐證,其中前兩點整理自相關文獻,另兩點為本研究之創見。有關大象傳與儒家之關係,本研究主張,《大象傳》之思想與儒家思想均繼承周文之精神,故思想相通。但不支持《大象傳》為儒家著作,應以儒家思想詮釋《大象傳》之主張。

關鍵字

周易 易經 易傳 十翼 象傳 大象傳 儒家 道家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Zhouyi Yijing Yizhuan Shiyi(Ten wings) Xiangzhuan Daxiang Confucianism Taoism

參考文獻


14.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1988年。
19.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
21.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新知三書店,1996年。
7.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10.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延伸閱讀